公元前551年,顏征在為叔梁紇生下了孔子,但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於曲阜防山,孔子從此跟隨母親過上了艱苦貧困的生活。但孔子的淒苦命運並未到此為止,大約在他十七歲時,母親顏征在也因病逝世離他而去,把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諸侯爭霸、戰火紛飛的人世間。
十九歲那年,獨自生活了兩年的孔子成婚了,他的新婚妻子是宋國人,複姓亓官。第二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於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可惜的是,亓官氏並非孔子真正的知己。當初選擇孔子做丈夫是看中了他哪一點,亓官氏自己沒有表白過,我們當然隻能根據後來的事實進行猜測。也許她那時認為孔子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所以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孔子,但孔子實在不是那種官場混混式的人物,等她發現並確認這一點時,她已經跟著孔子吃了好多年的苦了。當亓官氏對孔子青雲直上的信念終於破滅之後,這種苦日子她便過不下去了,於是她最終選擇了離開。
如果說孔子中年喪偶,那自然是不正確的,可是,亓官氏的離開對於孔子來說其打擊之重應該不亞於中年喪妻,傷心失望至極的孔老夫子大概也隻能痛心而無奈地對兒女感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
公元前483年,周遊列國卻無所建樹的孔子回到了魯國,此時他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孔子雖然仍有心從政,卻依然不被任用,隻得繼續從事教書育人和整理文獻的工作。
就在這一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另一個莫大的不幸——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並不會因為孔子是聖人先哲而有所減輕,因為他畢竟不是出離紅塵、斷卻六根的僧人啊!
四年之後,即公元前479年,偉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魯國病逝,葬於魯城北。雖然孔子生前並沒能逃脫普通人可能遭遇的人生之不幸,但他卻在身後超越了普通人的普通,成了萬世師表,千古一聖。
雍城南門的那根木頭——大秦崛起啟示錄
公元前359年,秦國國都雍城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就在這根木頭立下的那一刻,中國曆史上許多事件的伏筆已經悄無聲息地埋在了雍城那曆經風霜、堅實厚重的肥沃黃土之中。
戰國中前期,在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中,位於關西的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比中原各國落後。與之相鄰的魏國就遠比秦國強大,並且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後下決心發奮圖強,趕超關東諸國,他知道對於國家的發展崛起來說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外國人,誰要是有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賞賜他高官厚祿。”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衛國有一個貴族叫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他在本國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國來求見秦孝公。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相當於副丞相),讓他全權負責改革大事。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賜十兩金子。”大夥兒先是議論紛紛,而後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去扛。這時,一個勇敢的人(曆史本來應該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我來試一試。”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賞給這個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
這件事立即在全城傳開了,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