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離春雖然貌醜,但誌向遠大,非一般女子可比。她自幼跟隨曾做過基層軍官的父親舞槍弄棒,學習《周易》,渴望報效國家,倒是很像後來的花木蘭。當時,齊國的鄄邑(今山東鄄城)被趙國侵占,鍾離春的家鄉無鹽邑(今山東東平)和鄄邑相鄰,經常遭到趙軍的騷擾破壞。為了拯救苦難百姓,維護國家領土,鍾離春冒著殺頭的危險,來到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隻見她舉目揚眉,張口切齒,兩臂前揮,口稱:“殆哉,殆哉(危險啊!危險啊!)。”宣王麵對鍾離春的表演,兩眼茫然不知所措,大夫淳於髡會意,試探地說:“遠望邊邑,切齒佞臣蔽君……”,鍾離春點點頭,正色道:“趙國陷我鄄邑,大王卻閉塞不知,而是身邊左俳右優,長夜沉湎酒色,危險呀,危險呀,願大王盡快驅俳優,逐佞臣,進賢人,治國家。”鍾離春話音剛落,淳於髡拍手叫好,說:“金玉良言,金玉良言。”齊王深受感動,就答應了鍾離春的請求,封她為無鹽將軍,命她和淳於髡帶兵去收複鄄邑。
鍾離春果然不負眾望,在淳於髡的幫助下,計殺趙將白元,大敗趙軍,一舉奪回鄄邑。
無鹽女鍾離春班師凱旋齊都臨淄,齊宣王親自到城外迎接,賜酒賀功。可愛的宣王這時已經不知不覺愛上了這個可愛的醜女,他高舉酒杯當眾宣布:“無鹽將軍文能匡君,武能安邦,寡人封你為王後。”鍾離春接杯一飲而盡,眾官同賀。四十多歲的醜女鍾離春就這樣憑著勇氣和智慧進了齊宮做了王後。從此,臨淄地區流傳開了一句民謠:“無鹽娘娘生得醜,保著齊王坐江山。”
齊宣王和鍾離春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京劇《湘江會》、晉劇《齊王拉馬》、已故香港女星梅豔芳主演的《鍾無豔》都是以此為題材的。
■稷下爭鳴
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是一個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的時代,在文化上則以學派紛呈、百家爭鳴為特色。
一說到百家爭鳴,我們腦海中就會呈現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場景,其實,戰國時期的諸子及其門人主要是通過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的,唇槍舌戰,你來我往,當麵鑼、對麵鼓過招的機會少之又少。齊國的稷下學宮恰好為當時的學界巨子們提供了一個現場辯論的平台,而齊宣王在其中扮演著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稷下學宮是齊宣王的爺爺齊桓公創立的,因設在齊都臨淄小城西門(又稱稷門)之下而得名,是一個討論學術,培養新人,類似國立大學的機構。
齊宣王不但喜歡聆聽樂師們一起吹竽時的悠揚樂聲,還傾心於大師們現場辯論時的熱烈氣氛,於是,他啟動了稷下學宮的改建擴建工程,將齊國第一學府修造得氣勢恢弘,樓宇軒昂,並以優厚的工資待遇、舒適的住房條件吸引百家諸子到齊都臨淄做訪問學者,當客座教授,開壇講學,著書授徒。
一時之間,儒家的孟子與荀子、道家的環淵與接輿、近於墨家的淳於髡、法家的慎子與田駢、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名家的公孫龍子、陰陽家的鄒衍都彙聚於稷下學宮,現場版的百家爭鳴不時上演,學術交流呈現出空前絕後的火熱局麵。
據說,齊宣王時稷下學士成百上千,蔚為大觀,達到全盛。稷下學宮成了知識分子的歡樂穀,成了普天下的讀書人夢中向往的天堂。
孔子和晏子之間的恩怨糾葛
晏子(公元前578年—前500年)是春秋後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則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晏子和孔子之間雖然有二十多歲的年齡差,但他們的確曾經同時活躍在齊魯兩國的政治舞台上。
其實,當晏子遇上孔子,即使他們什麼話也不說,那場麵也萬分精彩,十足雷人。據《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這個身高約合現在的一米九多,而晏子“長不滿六尺”,最多也就一米四的樣子,這樣兩個人站在一起,肯定會讓觀者感歎造物之神奇,世界之多元。
晏子和孔子第一次碰麵應該是在公元前521年。當時,身為齊國丞相的晏子陪同齊景公一起到魯國訪問,孔子作為魯昭公的重臣出席了這次元首會麵。其間,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國小處辟”的秦穆公能夠稱霸的原因,孔子的回答是“國雖小,其誌大;處雖辟,行中正”,晏子應該認可孔子的說法,否則善辯的他不會放過這一向外國君臣展示口才的機會。不知道齊國君臣和魯國君臣在見麵時會不會像現在的元首會麵一樣禮節性地擁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晏子和孔子之間的擁抱絕對有上《紐約時報》頭條的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