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趙昚繼位時已經不年輕了,做了二十七年皇帝之後也已年過花甲,垂垂老矣,就照先皇的前例禪位給太子趙惇,這就是宋光宗。但是,宋孝宗的太上皇生活並不幸福,因為光宗是個“妻管嚴”,被他那不孝的皇後老婆給牢牢控製住了。五年之後,孝宗病逝,光宗仍托病不出席父親的葬禮,群情激憤的大臣們和吳太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皇子趙擴接替“病重”的光宗做皇帝,是為宋寧宗。當了太上皇之後,光宗才體會到了父親當時的心情,可惜悔之晚矣!
■鵲巢鳩占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類型的太上皇,不是在位皇帝的父親,而是弟兄。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混蛋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禦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敵兵俘虜。瓦剌權臣也先把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政府讓步屈服,為了打亂敵方的如意算盤,皇太後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景帝,為了照顧英宗的麵子,遙尊他為太上皇。
瓦剌進攻北京失敗後不得不與明政府議和,放回了明英宗。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失去了皇位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後就被囚禁在了南宮,而且一待就是八年。直到1457年明景帝因太子早夭傷心過度得了重病,明英宗才通過“南宮之變”二度登上了帝位,昏庸的他使原本有望在景帝手中中興的大明開始衰落。政變發生幾天之後,景帝死去,原因不明。
雖然此處把明英宗列為“鵲巢鳩占型”的太上皇,但就曆史功績來看,明英宗更像一隻惡鳩,明景帝更像一隻受害的鵲。
■功成身退型
太上皇們之中,名氣指數最高的當屬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繼位,在皇帝寶座上端坐了六十年之後(這個紀錄隻有他爺爺康熙能破),覺得自己已經功德圓滿,該無牽無掛地享享清福啦,於是就宣布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顒琰(就是後來的嘉慶帝),開始了無憂無慮的太上皇生涯。四年之後,乾隆帝無疾而終,駕鶴西遊去了,享年八十九歲,創造了中國皇帝壽命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乾隆皇帝的禪位的確屬於功成身退,但是他一貫執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導致中國與世界脫軌,科技技術遠遠落後於歐美,當半個世紀之後,中國被迫與世界接軌時,等待她的就隻有“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了。
漢獻帝後人在日本的傳奇
徐福東渡扶桑(今日本)的故事在中日兩國眾所周知,膾炙人口,然而畢竟雲遮霧障,撲朔迷離,缺乏充分的史料證明。但是,四百多年後的徐福第二——劉阿知東渡日本躲避戰亂的故事卻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
事情還得從大家熟悉的三國時代談起。話說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自立,三國之魏國誕生,而原先的名義皇帝漢獻帝劉協則被封為山陽公,全家從許昌遷到封地山陽(今河南焦作一帶)居住。漢獻帝劉協的後裔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留守山陽延續至今,現在位於山陽故城內的牆南村還有一條當地人稱為劉巷的街道;另一支則選擇了萬裏迢迢、乘風破浪的遷徙之路。
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在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及其同輩劉阿知(他們均是漢獻帝的玄孫)時期,執掌政權的己是篡魏自立的西晉王朝了。一日,頗有遠見的劉阿知對其舊臣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聽說倭國(即日本)境內較為安定,我決定率家族東渡。”
公元289年五月初一,劉阿知率其子劉都賀、舅趙興德及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效法徐福,以求取仙丹為名,離開故土,乘船東渡,中日曆史在此共同翻開了新的一頁。
徐福第二劉阿知率領親戚族人一路上櫛風沐雨,曆盡艱難,九死一生,四個多月後,終於在九月初五到達現在的日本,在日本,這一年是應神天皇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