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上海潛伏組織負責人當時為陳寶驊,他是陳果夫與陳立夫的侄子。
在接受了暗殺丁默邨的任務後,他就思考用什麼方法來執行。因丁是老牌特務出身,對暗殺這一套行當十分熟悉與警惕,自當上漢奸後,更是警衛森嚴詭秘異常,整天蹲在特工總部閉門不出,就是接近他也非易事。
陳寶驊經過反複考慮,最後決定根據丁默邨的特點施用美人計,選派一個漂亮的女特務為誘餌,誘他上鉤,然後選擇適當場合將其暗殺。經過物色,最後選中了二十餘歲的女情報員鄭蘋如。
鄭蘋如是一個中日混血兒。其父鄭鉞,又名鄭英伯,浙江人,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時,加入同盟會,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在日期間,結識了日人木村花子。木村花子出身於日本名門望族,對中國抱有友好的感情。當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花子女士常聆聽革命演說,深受影響,自願為革命黨人傳遞信息與文件。在活動中,她與鄭英伯多有交往,最後締結良緣。此後,花子女士改名鄭華君,隨夫到中國定居,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後來鄭英伯棄政從教,在上海複旦大學任教授,以後還擔任過上海公共租界的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檢察官等職。他們夫婦生有二子三女,鄭蘋如是次女。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華君夫人雖為日本人,卻對日軍侵華行徑十分不滿,多有憤言,子女受其影響很深。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開始後,鄭家全體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鄭蘋如與姐姐一起跑到浦東鄉間進行抗日宣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鄭蘋如的大哥鄭海澄正在日本名古屋留學,學習飛行;二哥也留日學醫,日本當局不允許他們回中國。華君夫人回到日本,毅然帶著兩個兒子偷渡回國參加抗戰。上海淪陷後,鄭英伯一家因華君夫人是日本人的關係,繼續留居上海,並參加抗日工作。
1937年,因鄭蘋如的年青美貌,她的照片被風行上海的《良友》雜誌選為第130期封麵。陳寶驊看到後,在一次舞會上結識了她,又通過其父的關係把她與其二哥鄭南陽都拉入中統,成為上海區的情報員。而鄭海澄則被其父母送到國民黨空軍服役,撤退到大後方參加抗戰。
鄭蘋如生於1918年,在中國長大,聰慧過人,又跟著母親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日語。她在上海讀中學時,丁默邨曾兼任他們的校長。抗戰爆發那一年,她中學畢業,準備入上海法政學院夜校讀書,繼承父業。上海淪陷後,她參加抗日地下工作,憑著青春妙齡通悉日語的交際才能,混跡於十裏洋場,廣為交接日偽人員,甚至於1939年還參加接待過到上海“訪問”的日本首相近衛文的兒子近衛文隆,獵獲了許多重要情報。當時傳聞近衛文隆曾在上海失蹤了幾天,日本當局大為緊張,懷疑他被人綁架,後雖無恙,但鄭蘋如已被日方懷疑。實際上,中統特工嵇希宗確實通過鄭蘋如接近過近衛文隆,但他們對他做了什麼工作卻無人知曉。
中統上海組織認為鄭蘋如有暴露的危險,本準備讓她撤退,但此時接受了刺殺丁默邨的任務,因鄭年輕漂亮,還與丁默邨有師生之誼,便決定派她去執行。
鄭蘋如偽裝成一個涉世不深的貪財少女,借機結識了丁默邨,並以校長相稱。果然,經過幾個月的交往,鄭蘋如不僅取得了丁的信任,而且引得他神魂顛倒,事事依從,形影難分。中統見火候已到,就下令布置對丁的暗殺行動。1939年12月2日,丁默邨赴滬西朋友家宴,臨時打電話給鄭蘋如邀她一道參加。
鄭蘋如接到丁默邨的電話後,即與中統商定,她以購買皮大衣為由,將丁默邨誘至戈登路與靜安寺路交叉路口的西伯利亞皮貨店,讓預伏的中統特務將其擊斃。商定後,鄭蘋如便到滬西赴約。飯後當鄭向丁提出購買皮大衣時,丁立即答應,即與鄭乘上轎車,駛向西伯利亞皮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