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特務”的定義辨析及其曆史回顧
“特務”一詞,乃為“特別任務”、“特殊任務”、“特種勤務”等類詞語的概括與縮寫,其本身詞字並不具有貶義,而是一普通名詞。
據考證,在中國的情報特工界,“特務”一詞和最早稱為“特務”的組織,出自1927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軍委“特務工作處”。當時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變。國共分裂後,中國共產黨受到了來自國民革命陣營內部的襲擊,損失慘重,缺乏自衛意識的共產黨人慘遭屠殺,中共中央機關被迫從上海遷往武漢。出於保衛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央軍委屬下設立一個“特務工作處”,負責政治保衛與特殊的軍事行動工作。這種“特務”稱謂完全不含貶義,隻是對其工作屬性的稱謂,該稱謂自此開始流傳。如1937年1月中共西北政治保衛局頒發的《特務須知》文件中就把首長的警衛員稱為“特務員”,足以證明其詞義的褒義。但到了後來,“特務”一詞的含義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79年版的《辭海》將“特務”一詞定義為:“參加特務組織或接受特務機關的任務,進行刺探情報、暗害、破壞、造謠煽惑等反革命活動的分子。”
這個定義,將特務完全歸屬於政治敵人類。這是因為在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民國曆史上,北洋軍閥及國民黨的特務組織以其服務與服從於專製統治的特征,無限製地擴大與強化了它的超越國家法律約束的權力,而其施虐對象除了政治上的反對者而外,也曾大量和經常性地禍及普通民眾,成為集恐怖、凶殘為一體的黑暗勢力的典型,因而為人們所痛恨與不齒。“特務”一詞由此便打上了深深的恥辱印記,其含義也由“指事”擴展到“指人”,被指斥為“特務”者,遂為獨裁者統治機構中最為頑固反動而凶殘的打手鷹犬,因而必然成為革命派的主要打擊對象。
在中國古代,這一含義的特務機構的曆史由來已久,經過幾千年封建專製統治的沉澱與積累,及至明代中葉,官方特務組織已發展成為如“東廠”、“西廠”式龐大的特務機關,到清代又得以延續。及至民國時期,國民黨的特務組織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已經堂而皇之地列入國家政權機構,成為其重要的統治支柱與工具之一。
特務組織及特務政治的發達,依賴於內外兩方麵的因素,外因方麵正所謂是“亂世出梟雄”,統治者麵對紛紜時局與眾多對手,急欲借助非正常的組織與手段來搜集各方麵資訊,並以“快刀斬亂麻”及“黑、準、狠”的手段來打擊政敵,以求高效地維護其統治地位,這是一般正常的民主社會政體下不需要和不可能存在的;在內因方麵,則是出於統治集團主要是最高統治者的獨裁與暴力統治思想,以及對暴力強權執政手段的篤信。
曆史證明,如果一個最高統治者,哪怕他是一個封建皇帝,隻要他有一點開明思想,懂得民眾能夠“載舟覆舟”的道理,都不會感興趣並乞靈於特務統治,隻有行將沒落的統治者,才會熱衷於使用這種人類社會最黑暗的統治手段並將之奉若神明。
魯迅先生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這句話恰恰點明了特務政治的特征。古往今來,沒有一個腐朽的政權是能夠依靠特務統治來挽救其敗運的。統治者企望於恐怖暴力與屠殺的效用隻能是飲鴆止渴,其結果或可使之苟延於一時,但其暴虐行為卻從根本上動搖了其賴以生存的民心基礎,使之更迅速地走向徹底崩潰。普行特務統治是製造人民與統治當局相對立的最有效而迅速的手段,是把民眾推向絕境而使之不得不奮起反抗的“催化劑”,此所謂物極必反。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曆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曆史階段,它剛剛從封建專製的時代脫胎出來,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轉型時期,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嚴重的封建統治的痕跡,又因為在這二三十年間,中國遭遇了嚴重的內憂與外患,各種內外矛盾尖銳複雜。因此,曆任統治者大多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來奪取及鞏固政權,特務政治因此能在民國時期暢行一時。
民國特務政治及其組織之形成,始於民國北京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到了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得到了急劇的發展,形成了正式的規模,開展了頻繁的活動,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