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不妄喜;敗,不遑餒;胸有激雷而麵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自古行軍作戰,驍勇之將難敵智者,戰場上取得最終勝利的,往往是最沉的住氣、運籌帷幄的人。
1、孫臏獻奇策“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將軍龐涓精通兵法,他親自率領軍隊一直打到了邯鄲城下。
趙國眼看就有亡國的危險,於是趙國國君急忙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見軍師孫臏,想要拜他為將,帶兵營救趙國。孫臏推辭道:“我是受過酷刑的人,身體有殘疾,不能充當主帥。”齊威王見他一再推讓,便改派了田忌為將,讓孫臏作為軍師。
齊國的兵馬走到齊國邊境上時,田忌想要直接朝趙國進軍,趕快解決邯鄲之圍。這時孫臏忙勸道:“將軍先不要著急。您看,要想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萬不能直接使勁地拉扯,而是要冷靜地找出結頭,慢慢地解開;如果遇到互相仇恨鬥毆的人,不能讓自己卷入進去,而是避開雙方的拳腳,找個空當猛地攻擊一方的腹部,等到那個被打到的人捂著肚子蹲下來,這種互相毆打的格局就會發生變化。”
田忌問道:“難道您的意思是不讓我們現在去救趙國嗎?”
孫臏不緊不慢地說:“是的。現在魏國采取主要兵力進攻趙國,國內肯定十分空虛。如果我們現在轉而攻打魏國大梁,占領他們的交通要道,攻擊他們防守薄弱的地方,那麼魏國軍隊的主力部隊肯定會從趙國回來搶救自己的國都。這樣既能解除趙國的危機,又能給魏國一個狠狠的教訓,這樣不是比直接去邯鄲廝殺更有利嗎?”
於是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策,率領大軍直奔魏國大梁。魏軍的主帥龐涓得知齊軍正在攻打魏國都城,連忙丟下邯鄲,帶著軍隊往回趕。當魏軍來到桂陵的時候,齊國布下的伏兵躍然而出,將魏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這場戰爭,魏軍損失了兩萬人馬,主帥龐涓險些成了孫臏的俘虜。
2、孫臏增兵減灶誘殺龐涓
魏國聯合趙國一塊兒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便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隊去支援韓國。田忌有了“圍魏救趙”的經驗,想再用一次這個計謀,大軍一出齊國國境,田忌便令將士直接向魏國大梁行進。這時孫臏阻止了田忌,讓他早早地安營紮寨。
田忌感到很奇怪,問道:“行軍作戰講究神速,怎麼這麼早就休息?”
孫臏說:“現在魏國剛剛向韓國發動進攻,如果我們急忙出兵,就會把魏國軍隊的鬥爭矛頭轉到我們這邊,到那時候就不是我們指揮韓軍,而是韓軍調度我們了。所以不能馬上進攻大梁,我們要等到韓魏兩國爭鬥一番之後,再發兵襲擊大梁,那時候魏軍已經疲憊不堪了,這樣一來我們更有勝算。”
於是,齊軍在路上磨蹭了一個多月,才開始向大梁發起攻擊。
魏王見齊軍打來了,急忙命令龐涓從韓國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為上將軍,與龐涓帶領的軍隊會合。魏國總共十萬兵馬,共同抵抗齊軍。
孫臏估算到龐涓的部隊快要到的時候,向田忌又獻上了一計。
當魏齊兩軍剛剛碰頭,還沒來得及交鋒的時候,孫臏就下令部隊向後撤退。龐涓追到齊軍的駐地,發現地上都是煮飯用的灶頭,他連忙叫士兵清點,根據灶頭的數量,龐涓估計齊軍將有十萬多人。
齊軍接連向後撤退,龐涓不斷地數齊軍留下來的灶頭數目。他發現齊軍的灶頭一次比一次少,最後就剩下三萬人的數量了。龐涓以為齊軍膽小怕死,剛進入魏國境內三天,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於是連忙叫部隊拋下步兵輜重,隻帶著輕裝健兒,晝夜兼程,緊緊追趕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