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為本書組稿所選定的學者,大體限定為比我的年齡大、學術造詣高。但由於敦煌學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為了考慮學科的全麵性,最後約請了幾位比我年齡稍小、但學術水平高的學者參與撰稿。現在,為本書貢獻大作的52位學者,年齡最大的是南京大學的卞孝萱先生,出生於1924年;年齡最小的是日本廣島大學大學院的荒見泰史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李錦繡先生,都是1965年出生的。即便如此,本書還是不夠全麵,有些應該有的內容闕如,如“河西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敦煌供養人題記整理回顧”、“敦煌文獻編目的得失”、“敦煌曆史地理研究的成就”、“敦煌學視野下的簡牘文化”以及“敦煌法製文獻研究”、“敦煌官文書研究”、“敦煌文獻的流散”、“敦煌藝術”等。
根據內容,本書文章大體分為四類,即第一類:曆史、理論與方法;第二類:文獻與出版;第三類:文書與曆史、文學研究;第四類:石窟、宗教民族、音樂體育舞蹈。各類文章均以作者年齡大小排序。這樣編排肯定有不完善、不合理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
在2007年編組《百年敦煌學》筆談稿件時,恰遇申報江蘇省社科規劃項目,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報了《敦煌學百年:曆史、現狀與發展趨勢》。為什麼說是試一試呢?因為一般的省級社科規劃項目,大多以應用性課題為主。雖然江蘇是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教育和社科研究都比較發達,各方麵的投入也比較多。但據我所知,在江蘇省的社科規劃項目中,還沒有批準過一項純敦煌學的課題。由於規劃辦領導獨具慧眼,再加上評審專家的厚愛,這一課題被批準立項。作為省級一般課題,雖然經費十分有限,但畢竟為我解決了組稿聯係、打印、校對等一些費用,從而保證了本書的順利完成。在此,我代表本書的所有作者,向江蘇省社科規劃辦及徐之順主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百年敦煌學》一書由我的故鄉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我非常樂意的。2008年8月,我到蘭州大學拜訪劉光華教授時,巧遇甘肅人民出版社圖書出版中心李樹軍主任。李君是比我低幾屆的係友,是一位有見識、有眼光、有魄力的出版人。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談到了正在約稿編輯的《百年敦煌學》,他聽後很高興,並當場要求將書稿給他,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聽了李君有關出版方麵的分析後,就答應將書稿交他出版。
甘肅是敦煌的故鄉,讀者出版集團所屬各出版社,出版敦煌類圖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能得到上下一致的特別重視。尤其是甘肅人民出版社和甘肅教育出版社,都出版了許多優秀的敦煌學圖書,並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具體情況可參閱本書所收黃強先生的《甘肅敦煌類圖書出版漫談》。
我與讀者出版集團,以及甘肅人民出版社、甘肅教育出版社有很深厚的感情,我讀大學時所編自用的小冊子《敦煌學論著目錄》,就是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學術性的著作《敦煌學述論》就是由甘肅教育出版社於1991年出版的。隨後,我的《敦煌學通論》、《敦煌曆史文化》、《藏經洞之謎》、《遺響千年——敦煌的影響》也都是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和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也曾為甘肅教育出版社的“敦煌學研究叢書”、甘肅人民出版社的“敦煌文化叢書”的編輯出版,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讀者出版集團,其編輯出版卻獨樹一幟,它不僅主辦有世界聞名的《讀者》,而且它的一些編輯,如我接觸過的張祚羌、白玉岱、杜綺德、李德奇、黃強、李樹軍、王光輝、薛英昭等,都是學者型的編輯,是敬業的出版工作者,都能關注國內外的學術動態,並熱心和作者交朋友,始終把編輯出版學術精品作為己任。我衷心希望讀者出版集團能多多湧現出這樣優秀的學者型出版工作者。
最後,我還要深深感激馮其庸先生。作為年近米壽,德高望重的學術和書畫大師,他在病中欣然為本書題寫書名,我想本書的全體作者都是會銘感於心的。
劉進寶
2009年7月16日初稿
2009年8月1日修改
附記:當本書稿已由出版社編輯完畢,正在校對之時,本書作者卞孝萱先生因病於2009年9月5日在南京逝世;宋家鈺先生因病於2009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對此,我們表示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