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吐蕃統治敦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3)(2 / 3)

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前景廣闊

——“敦煌吐蕃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啟示

馬德

馬德,1955年生,甘肅會寧人。1978年蘭州大學曆史係畢業,1995年中山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曆史學博士。現為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敦煌研究》編委。著有《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敦煌石窟營造史論》、《敦煌工匠史料》等。

2008年8月1日至6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舉辦了“敦煌吐蕃文化學術研討會”,這是敦煌曆史上,也是藏族曆史上,更是國際學術界第一次以敦煌吐蕃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各地的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提交了論文。會議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成就,分別從敦煌與藏族早期曆史及原始宗教、敦煌與吐蕃曆史、敦煌吐蕃石窟和藏地佛教藝術與考古、敦煌吐蕃文獻、敦煌吐蕃文化綜合研究等五個方麵作了深入的討論,解決或初步解決了敦煌學、藏學、民族學、語言學、佛學等相關學科領域內一係列重要而有意義的問題,同時在一些領域有了重大發現和突破。這次會議為我們展示了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廣闊前景。

敦煌與藏族早期曆史及原始宗教研究,主要是利用敦煌文獻中的象雄語、苯教文獻,對藏族早期曆史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國內外藏學界百年以來在這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成果豐碩。這次會議上,學者們在回顧以往研究成就的基礎上,指出了前人在這方麵研究的不足,又從敦煌藏文文獻中挖掘出一些吐蕃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方麵的資料進行闡述;更為重要的,康巴地區一直保存著較多的藏族原始宗教(多為苯教)的遺跡遺物,近年來在西藏地區又發現大量的苯教遺跡和文獻,在這次會議上都得到廣泛深入的討論,使藏族早期曆史的研究工作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方麵的研究成果足可以改寫藏族曆史。

敦煌與吐蕃曆史的研究,一直是百年以來國內外學術界最活躍的研究課題。國內外對吐蕃曆史的係統研究,實際上也就是從敦煌藏經洞文獻麵世之後開始的;吐蕃時期的敦煌石窟和敦煌藏文文獻是記錄反映吐蕃曆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以往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了敦煌文獻和敦煌石窟在吐蕃曆史文化研究方麵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這次會議向我們展示,敦煌藏文文獻和敦煌石窟資料在曆史文化的研究方麵還需要進一步地仔細調查、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以便更深刻地認識吐蕃曆史文化的本來麵目。敦煌吐蕃時期的石窟藝術,曆來是敦煌石窟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這次會議上有幾篇關於吐蕃時期石窟個案的研究,無論理論和方法,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突出的創新,也為今後相關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特別是會議上公布的藏地佛教藝術與考古的研究成果,展現了鮮為人知的西藏西部佛教石窟藝術的風貌,對敦煌石窟中相關內容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意義。

敦煌吐蕃文獻的研究,是這次研討會的重點議題。目前國內外所藏敦煌藏文文獻的總數已近15000多件,其中海外8000多件,國內甘肅以外各地(含台、港地區)共300餘件,甘肅省內藏6600餘件。百餘年來,受到學術界重視和研究過的僅千件左右,主要在社會文書和佛教史傳類文獻方麵,而大量的佛經和佛教文獻都沒有得到重視和研究。敦煌藏文文獻與漢文文獻一樣,絕大部分是佛教文獻,而佛教文獻中絕大部分是佛經。百餘年的研究工作也大致相似:佛經和佛教文獻的研究方麵十分薄弱。法藏敦煌文獻已經公布的2200多號藏文文獻中,1299號以後的基本上是佛經和佛教文獻,而這一部分文獻基本上沒有人進行過研究;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也基本上沒有進行過研究。因此,敦煌吐蕃文獻的研究可以說是才重新起步,猶如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的敦煌漢文文獻的研究,隨便選取一份文獻,甚至一個名詞,一個專題等,都可以進行研究(實際上這種方法我們現在還在使用)。

當年我們作漢文文獻,一起步就顯示出中國學者研究自己母語比外國學者明顯的語言優勢。研究藏文文獻也是一樣,無論是在前人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還是前人沒有涉足過的領域,藏族學者都表現出研究自己母語的獨特優勢。會議上有關藏文佛教文獻的研究,藏文寫經中的報廢經頁的研究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另外,會議上在對國內外以往的研究(包括一些權威性的研究)的不足和失誤方麵的評議和指正,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同時,會議上還將建立吐蕃寫本研究的文法體係等問題重新特別提出;吐蕃文獻浩如煙海,建立自己的文法體係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關於敦煌吐蕃時期漢文文獻的研究,以往也有大量成果,而以後無論是佛教文獻還是社會文書,都需要與藏文文獻結合研究。而且,敦煌吐蕃文獻的進一步發掘、整理和研究,無論是對敦煌吐蕃時期曆史的進一步研究,還是吐蕃時期的敦煌石窟研究的深入,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義。這方麵還有許多工作等待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