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敦煌學研究與敦煌石窟考古(5)(2 / 2)

5.唐代敦煌壁畫供養人題記中的為父母供養願望

唐代敦煌莫高窟的供養人畫像,按照尊卑長幼的順序排列;供養人身份除了出資興建洞窟的功德主及其家人外,還包含先人在內,這乃是與儒家倫理觀念及崇敬祖先的思想有關。而且,畫像通常都有榜書題記,表達供養人身份和功德願望,其中經常包含為父母供養的願望在內。唐代莫高窟壁畫載明為父母供養的題記,頗有所見,如初唐第220窟;盛唐第103窟、176窟、180窟、217窟;中唐第191窟、231窟;晚唐第14窟、18窟、94窟、144窟、156窟、196窟、468窟等。這些供養人的身份,除了出家僧尼外,一般人民則自稱“佛弟子”、“清信弟子”、“地藏菩薩女弟子”、“觀世音菩薩弟子”等,皆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借著營造壁畫,宣揚佛道,為父母祈福。

二、唐代敦煌佛教融合儒家思想的研究重點

考探唐代敦煌佛教與儒家思想的融合關係,應該注意那些重點方向,乃是研究這個課題的關鍵處。筆者認為應先了解唐代敦煌儒家思想發達的社會文化背景;吐蕃統治時期尊崇佛教,敦煌儒學對吐蕃的功用;唐代敦煌寺學教授儒家典籍的情形等外緣因素,再進而探求唐代敦煌佛教融合儒家思想的主要內涵表現,始能掌握核心要素,周延地關照這個課題。

1.唐代敦煌佛教鼎盛,但儒家思想仍然頗為發達,其社會文化背景為何?

敦煌是佛教城市,居民大都信仰佛教,儒家思想在唐代敦煌的分量能夠和佛教思想齊等,必然有其曆史發展和社會文化因素所在。窺其緣由,大抵有兩個重要因素:

(1)唐代敦煌社會具有深厚的儒學傳統,與佛教信仰並居主流地位。

唐代的社會思想雖然兼具儒釋道三家,但因受到漢魏以來深厚的儒學傳統,以及唐代科舉教育的影響,儒家思想仍然居於主體地位。至於甘肅河西,長期受中原王朝統治,其文化發展受中原影響極為深遠。早在魏晉十六國以至北朝之時,河西統治者敦崇儒學,許多碩學宿儒會聚其地,講授儒家學術。延續至隋唐,河西的儒學教育更為發達,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同時居於主流地位。

唐代敦煌地區的文化教育,無論是官學或私學,基本上都要教授官府規定的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文化。是以在敦煌文書所見到的儒家經典,數量頗多,包含《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許多都是當時的教學讀本。這些儒典的抄寫者,不僅有一般學子,更有佛教僧徒。敦煌佛徒除了抄寫佛教經典外,也抄儒家經典,證明唐代敦煌佛教確實接受儒家的思想。

吐蕃占領河西時期,將曾經擔任唐朝官吏的“沒落官”配入各個寺院,充當寺戶。這些人必然熟習儒典,才能在唐朝時期經由科舉擔任官職,他們皈依佛教之後,不僅寫經修道,也應會將儒家思想帶進寺院教學中。到了歸義軍時期,敦煌寺學教育更為發達,教學內容包含《論語》、《孝經》等儒家典籍,也有助於敦煌儒家文化的弘揚,使得儒家思想仍然興盛不墜。

唐代敦煌有許多書儀寫本,正是當時儒家禮法的規範,不僅反映出唐代敦煌民俗在儒家影響下,習染禮法精神,由此更可證明儒家思想在敦煌地區的實用功能。此外,還有不少記載儒家學說的通俗讀物,如《千字文》、《兔園策府》、《雜鈔》、《太公家教》、《新集文詞九經鈔》、《新集嚴父教》、《古賢集》等,借著童蒙教育廣泛的傳播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儒家文化已經普及於唐代敦煌民間社會,而且趨向庶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