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敦煌學研究與敦煌石窟考古(4)(2 / 3)

“亭行”、“次行”都是挑選善於快速行走之卒競相往來投遞文書,並且做出嚴格的行前要求和詳細的行後記錄,以及行走方式和評定標準,充分顯示出它的競技性質和考核規則。1979年在居延出土的簡牘中還有不少書簡,如鑒別刀劍優劣的專著《相利善劍刀》,很可能就是漢代《相寶劍刀》的部分抄本。簡中闡述了區分善劍、弊劍及花紋的標準14條,涉及劍的形態、紋飾、成分、製作技術和發展史等重要問題。它對今天從事武術器械和劍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敦煌文獻S.5574《碁經》的出土,改變了北宋關於張擬《碁經十三篇》是中國圍棋現存的最早資料之說,提供了以往文獻中從未提到過的圍棋原理、原則、戰略戰術、棋法規則和術語等,證實了在1500餘年前,我國圍棋的學術理論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已製訂較全麵的競技法規。敦煌文獻S.6537卷《劍器詞》的釋讀,則充分揭示了古代武術與舞蹈結合的形態。敦煌文獻P.3810《呼吸靜功妙訣》記述了古人以低能運動,緩慢新陳代謝來延年益壽的養生觀念和方法。由於人體不同器官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有一定限度,如果過早地走到了代謝的盡頭,細胞功能必然低下或減退,反之如果盡可能延緩代謝過程,減緩運動過程,使更多的細胞還保持巨大潛力,達到真正含義上的健康。由此,不僅令人想起唐代孫思邈的“燈用小炷”(炷是燈芯)的理論,形象地反映了養生不是“開源”而是“節流”,它的實質也就是減慢新陳代謝。這與以往的盲目從高難項目或運動中一味追求大運動量的健身觀點大相徑庭。由於這一重要資料的發現,不僅會在我國運動醫學及體育的發展史上新增光輝燦爛的一頁,而且為運動生理學的理論充實了內容,也為今後研究體育的有氧代謝運動和低能健身運動提供了珍貴資料。

敦煌出土的《道德經》蘊涵著豐富的養生內容,老子在短短五千言中,僅道和德就出現了110餘處,精辟地論述了體道修德是養生的根本,“無欲”、“無爭”、“無為”是養生的需要,“無知”是養生的途徑,提出了“虛靜自然、尊道貴德”等養生方法,總結出了“身心合一”、“少私寡欲”、“抱一守中”、“致虛極,守靜篤”、“物壯則老”、“木強則折”等養生觀。古人不僅意識到人的身體和生命都是因道的統一製約而存在、發展的,而且還認識到平和心境對促進人類健康的積極意義。另外,敦煌出土的360餘種佛教經典,60餘種道教經典,儒學的《五經》、《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等文獻中,所論述的教義與戒律亦有不少與氣功功理和功法有著有機的聯係。例如:佛教禪定、禪法、瑜伽、止觀,道教的仙學、煉養術等,尤其儒家的各種論述以塑造人格為首要目的,而其起點與底蘊則是“修身”,認為修身把自身的生物性存在(身體)轉化為人類精神(自我)的美學表達,能獲得涉及自我、社會、自然和天四個人類經驗中的向度。敦煌文獻S.2049、P.2544、P.3239、S.1366、P.3451、P.3945、P.3773等,提供了古代開展馬球運動的實況。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我國馬球與吐蕃、中亞一帶馬球運動的淵源關係,探索步打球(曲棍球)、捶丸(高爾夫球)在中國的形成和流行。此外,我們還把研究的視野擴展到雙陸由羅馬傳入的軌跡,“筋鬥”來自粟特,“胡騰舞”、“胡旋舞”的體育性,以及“蹴鞠”源自6000~8000年前居住在黃河下遊、齊魯一帶的東夷人(彝族)所創造等論題。我們還從相關文獻研究中加深了對中西體育文化差異的認識。從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的曆史事實來看,相互吸收融合占據著主導地位,但碰撞衝突也經常不斷發生。

綜上所述,體育作為中國文化傳統中所生成的一種獨特的體係,無疑需要在其整體的關聯中來動態地和完整地把握其生成規律和構成法則,特別是不能離開體育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及其生成和發展演變的文化生態,所以,就必須要將體育置於其所依賴生成的本體、祭、樂、禮等文化、譜係及智慧之中,並需進而理解體育自身的形態結構和發展演變的規律;對於體育的演進既需要進行文獻學意義上的考察,更需要進行解釋學意義上的探索,並用“考古學”的方法來證實體育的進化世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