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任丘惠伯口惠伯口村位於河北任丘、河間、高陽交界處,該村是明時惠姓人建立,曆600餘年滄桑,現在沒有一戶惠姓人家,可惠伯口村名一直保留著。
相傳此處是趙玉河的古河道,明朝時淤平。由於趙玉河在這裏拐了個大彎,慢慢在河的西岸形成一個泊。一位惠姓老人在泊的西岸建屋,給過往客人賣茶飯,逐步形成村落。因最早建房居住的是一位惠姓大伯,此處就叫成惠伯,又因過往船隻在此彙集停靠裝貨、卸貨,形成口岸,又叫彙泊口,演化為惠伯口。民國二十九年起,惠伯口歸任丘管轄,民國三十七年為一個區政府的所在地,解放初也為一個區的所在地,1957年撤區,改為鄉。1995年撤鄉並鎮時,取消惠伯口鄉,劃歸新中驛鎮管轄。該村現有耕地4430畝,人口1341人,商業、運輸業是村民的主導產業,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200多元。
該村有著光輝的一頁,1939年1月25日,賀龍、關向應率120師師部住在該村,指揮攻打下任丘縣城。2月20日,八路軍冀中軍區軍政委員會在此宣布成立。
湖南雙牌惠家嶺位於湖南雙牌縣尚仁鄉,海拔930.7米,因是惠姓人家的山而得名。現空留其名。
山西交城惠家莊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90裏西葫蘆河的東岸。此村現在是惠家莊鄉政府所在地。相傳該村元末明初,由陝西米脂縣惠姓人流入建立的。到明末已成為幾百人的大村,也雜居著其他姓的人。明亡,閣臣清澗人惠世揚因同宗隱居此村。這裏的農民支持李自成的起義軍,直到康熙初年還堅持抗清,後被鎮壓,從此惠姓人衰落,向外地遷徙,到清末還有少數惠姓人繁衍生息。2004年春最後一名惠姓老人逝世,標誌著惠姓人在這個村莊完全消失,但惠家莊村名還保留著。惠姓人在這裏生息600多年。(該村1977年出土戰國布幣一瓦壇,被村民毀掉;1978年出土古幣140公斤,幣種以宋錢為主,以廢銅售於供銷社。有人認為是義軍敗退時埋的,有人認為是前人埋的。)
江蘇無錫市惠巷南宋初期,惠元佑的子孫們就逐步遷居無錫,到現在800多年間,子孫繁衍,形成許多集中居住區,住在市區裏弄的,多以“惠巷”命名,住在鄉下的用“惠家×”一類的詞命名。從民國年間的家譜看,有焦山降惠巷上、東門內蘇家衖惠巷上、大鬆墳頭惠巷上、浪灘上西惠巷、中姑裏惠華巷、胡埭鎮惠巷,給人無錫城內多惠巷的印象,還有揚名鄉省莊惠家橋、興道惠家宕、×鄉惠家灣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這些古老名稱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代替,能保存下來的微乎其微。
古墓葬
梁惠王墓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市),又稱梁惠王。據河南《中牟縣誌》記載,墓位於倉寨鄉韓莊村西南一裏處,現存墓高3米,墓地麵積80009平方米。中牟縣工商局長惠西彥,到實地察看,墓地在公路的一側,微微隆起沒有標誌,看不出高度,變為一片農田,農民種有花生等作物,中間有些雜樹。
惠棟墓據清光緒二十六年編著的《光福誌》記載,惠氏祖墓俱近東渚鎮,惠有聲墓在烏龍山扇子塢,惠周惕、惠士奇在西渚村種德橋,惟徵君棟墓別在光福倪家巷,即今吳縣市光福鎮香雪倪巷村土橋頭,墓前有5代孫惠善恩率子樹立的“清經師惠定宇先生墓”碑,現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時有人來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