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沙陀第三朝之後漢興亡(1 / 2)

第1節後漢高祖劉知遠

耶律德光北撤後,後晉的河東節度使、沙陀人劉知遠在947年建立後漢,曆二帝。其統治隻有3年,就被漢族政權後周所取代,是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在石敬瑭建立後晉以後,劉知遠便成為開國元勳之一,備受石敬瑭寵眷。劉知遠手握重兵,身蒞重鎮,這為他不久以後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晉遼交戰期間,他守境不出,招募軍士,壯大力量。遼軍滅晉後,他打出複興後晉、迎石重貴來晉陽的旗號,受到將士的擁戴,最終建立後漢。

建立後漢劉知遠於後晉開運四年(947)稱帝,建立後漢,改名劉暠。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他小的時候,性格很內向,寡言少語,長大後,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臉色紫黑,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感覺。

劉知遠從軍時,最初在李嗣源的手下當兵。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非常感激劉知遠舍命相救,於是在李嗣源繼位稱帝,並任命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不久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石敬瑭的親信。後來,劉知遠以其軍事才能,日趨顯貴。

當初,在石敬瑭為稱帝向契丹屈膝求援的時候,劉知遠是支持石敬瑭的,但在許諾的條件上,劉知遠不同意石敬瑭既進貢稱臣又稱子的做法,認為“稱臣可矣,然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但石敬瑭一心想做皇帝,對劉知遠的勸解根本聽不進去,隻是擔心契丹不肯出兵。劉知遠隻好保持沉默。在這一點上,他比石敬瑭還算有些自尊心。

耶律德光支援石敬瑭打退後唐的進攻後,向石敬瑭推薦劉知遠,說這個大將很勇猛,“無大故勿棄之”。石敬瑭對於這個救過他性命的心腹之將也是非常滿意的,在打下後唐首都後,就讓劉知遠擔任了禁軍的總管,將兵權交給了他。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死去。侄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出帝。此時,劉知遠則在河東一心一意地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後晉和契丹的三次戰爭中,劉知遠沒有派一兵一卒相救,而是坐收漁翁之利。在後晉和契丹大戰於陽城時,他仍然坐山觀虎鬥,保存實力,最後把打散的幾千名後晉士兵收入自己麾下,加上他本身的兵力,河東的兵馬已有5萬之眾,力量更加雄厚了。經過幾年的努力,“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於是,劉知遠開始尋找時機爭霸中原了。

後晉開運三年(946),耶律德光率契丹軍大舉進兵,攻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劉知遠看準時機,於後晉開運四年(947)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當然,為了掩飾其政治企圖,他不改國號,而是沿用石敬瑭的年號,為天福十二年(947),稱:“予未忍忘晉也。”他下詔書慰勞各地自發武裝抗遼、保衛鄉土的起義軍,又不奪民財而取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獲得了軍民的支持。六月,他到洛陽,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第二年正月改年號為乾祐,可是不到半個月他就病死了,終年54歲。這種先稱帝後改國號和年號的做法,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劉知遠的用心良苦。

抗禦契丹劉知遠為了自己的利益,坐視後晉滅亡而不顧。他隻知道守衛自己的地盤,在契丹進犯其地的時候,他領兵在朔州的南陽武穀大敗契丹軍隊。等耶律德光滅了後晉,在開封宣布將後晉的國土並入契丹,將契丹改為大遼國時,他派王峻進奉三表給耶律德光,一個是祝賀耶律德光占領開封;一個是說自己由於太原一帶各民族雜居,加上領兵駐守離不開,所以不能親自去拜見;第三個則狡詐地說,自己已經為耶律德光準備了貢物,但契丹的軍隊從土門進入了河東境內駐守,擋住了到開封的去路,等耶律德光召回軍隊後,道路通了再將貢物進奉。耶律德光看出劉知遠在賣乖,然而他卻無力對付河東,但他對劉知遠上表祝賀還是很高興的。因此,耶律德光也做了做表麵文章,回信稱劉知遠為“兒”,還賜給一個木拐讓王峻帶給他。木拐在契丹象征著一種極高的榮譽,“虜法貴之如中國幾杖,非優大臣不可得”。王峻拿著木拐回去的時候,契丹人望之皆避道,就像看到耶律德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