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兒皇帝石敬瑭
後晉政權的建立者石敬瑭,沙陀人,是曆史上有名的“兒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為了推翻後唐,45歲的他厚顏無恥地拜34歲的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土地為代價,真是遺臭萬年。他死後,其侄子石重貴繼位。因向契丹“隻稱孫不稱臣”,946年被耶律德光所滅。後晉曆二帝,計11年。
《舊五代史》對於石敬瑭的評價是比較合理的。縱觀石敬瑭之一生,先是肯定他“旰食宵衣,禮賢從諫,慕黃、老之教,樂清淨之風,以絁為衣,以麻為履”,但是不該“圖事之初,強鄰來援,契丹自茲而孔熾,黔黎由是以罹殃”,致使嗣君時,“兵連禍結,卒使都城失守,舉族為俘”。這如同“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最後為他惋惜,“倘使非由外援之力”,憑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無法與前人相比,也能成為“仁慈恭儉之主”。
然而,曆史是無法改變的。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及歲輸布帛30萬給契丹,以兒皇帝換取契丹的支持,建立後晉王朝。將北方百姓置於契丹鐵蹄之下,民心盡失,最終也導致了後晉覆亡。
嗣源心腹石敬瑭,唐景福元年(892)二月二十八日生於太原汾陽裏。他的父親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常隨李克用征戰,累立戰功。
石敬瑭長大後,性格沉穩,寡言笑,喜讀兵法,崇拜李牧、周亞夫行事。李嗣源對他十分器重,因妻以愛女。後李嗣源隨從李存勖征行,命石敬瑭同統領親軍精銳騎兵,號稱“三討軍”,將他視為心腹。
天祐十三年(916),李存勖與劉鄩作戰,李存勖身陷重圍,石敬瑭率十餘騎殺入敵陣,左衝右突,無人敢當,掩護李存勖後撤,所率士卒亦無一受傷。莊宗壯之,拊其背曰:“將門出將,言不謬爾。”因頒以器帛,複親為“啖酥”,當時這是極大的殊榮,由是石敬瑭名聲遠揚。
在戰場上,石敬瑭多次救過嶽父李嗣源。在晉軍和後梁軍隊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李嗣源卻中了梁軍的埋伏,危急時刻石敬瑭率軍拚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不久後,梁晉又大戰於胡柳陂,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死,石敬瑭又率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後梁軍隊殺得片甲不留。
在政治上,石敬瑭為李嗣源分析局勢。李嗣源在魏州被亂軍劫持,想獨身歸朝,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說:“豈有軍變於外,而上將獨無事者乎?且猶豫者兵家之大忌,不如速行,願得騎兵三百先攻汴州。得之則大事可成。”李嗣源這才最終下決心進軍汴州,奪得皇位,石敬瑭作為第一功臣,加封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充陝州保義軍節度使,賜號“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石敬瑭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擔任陝州保義軍節度使,還未滿一年,境內軍民之政就大治。後來李嗣源任命他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雖為一方大帥,但他決不以聲色自娛,每天辦完公事後,就召集幕僚討論民間利害、刑政得失,因而第一次出鎮河東,就為自己贏得了聲譽。後來他又移鎮常山,以“孝治”為行政準則,勤於吏事,廷無滯訟,上下服其明。
起兵反唐李嗣源死後,石敬瑭的政治野心就暴露出來了,他已決意謀反:“吾自應順中少主出奔之日,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顛,憤憤於方寸者三年矣。今我無異誌,朝廷自啟禍機,不可安然死於道路。”
石敬瑭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頭。妻子趕忙向母親曹太後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後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後一直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
石敬瑭回去之後,更是小心防範,妻子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日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對她說:“爾歸心甚急,欲與石郎反耶?”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
清泰二年(935)夏,石敬瑭屯軍於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詔撫諭,後軍人遽呼萬歲者數四,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斬挾馬將李暉以下30餘人以徇,乃止。李從珂聽說這件事,更加重了對他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