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蘇聯入侵阿富汗(1 / 1)

1979年,當西方世界的人們歡度聖誕節的時候,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蘇聯軍隊以10多萬人的兵力,兵分兩路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入侵,從而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9年之久的軍事占領。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南部,是蘇聯“南方戰區”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蘇聯在阿富汗苦心經營多年,對阿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控製。但是,阿富汗逐漸加劇的動蕩局勢和領導人違背蘇聯意誌的行為,對蘇聯的南下戰略產生了威脅。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認為隻有訴諸武力才能加強對阿富汗的全麵控製。

入侵之前,蘇聯通過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在阿富汗進行了大量的戰場建設。而在阿富汗的幾千名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早已控製著阿軍一些要害部門和部隊,對阿軍情況比較熟悉。入侵阿富汗的最後決心和入侵方案,在1979年11月26日正式確定。

12月上旬,1500名配備有坦克、火炮的蘇軍人員被空運進阿,駐紮在薩蘭山口,一些工兵部隊也進入阿境,同時以“軍援”為名通過公路向阿運進大批武器裝備。聖誕節前夕,蘇軍先期占領、控製了一些要害地區。在阿富汗,蘇聯顧問以冬季裝備更換和檢查維修為名,集中和拆卸了阿軍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限製作戰飛機飛行,使阿軍實際上被解除武裝,處於無法作戰的狀態。阿總統阿明被誘騙離開總統府,轉移到郊區行宮,失去了與各戰鬥部隊的聯係。

蘇聯還對西方發動了外交和宣傳攻勢,大肆宣揚蘇聯從東德部分撤軍,抨擊北約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在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上推波助瀾,以此轉移西方對其侵阿行動的注意力。

12月27日晚7時半,先期在喀布爾機場空降的蘇軍空降師經過集結整頓,在克格勃的配合下,迅速占領阿富汗首都各要害部門。蘇軍與總統衛隊在阿首都與駐軍激戰4個小時,擊斃總統阿明,逮捕了政府重要官員,解除了政府軍抵抗部隊的武裝。此後不久,邊境的蘇軍部隊陸續大舉越境,並快速開進。蘇軍隻遇到輕微的抵抗。1980年1月2日,進行地麵主要突擊任務的東路集群第三。六摩步師一個團和擔任輔助突擊的西路集群第三五七摩步師主力在坎大哈會師。1月3日,蘇軍封鎖了霍賈克山口。一周之內,蘇軍控製了阿富汗全國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至此,蘇軍基本實現了對阿富汗的占領。

蘇軍占領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各族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遊擊組織多達幾十個,遊擊活動遍及全國各地區。蘇軍為了鞏固自己的戰績,積極鎮壓阿富汗各族人民的抗蘇運動。從此,阿富汗開始了一場持久的抗蘇遊擊戰和蘇軍反遊擊戰的較量。麵對遊擊抵抗運動的日益加強,蘇軍采取以軍事手段為主,結合政治、

經濟和外交的措施,從根本上打擊各種抵抗力量。蘇軍占領阿富汗後,建立了反遊擊戰體製,並不斷增強反遊擊戰力量,除直接增加駐阿蘇軍人員外,還大力擴充阿政府軍。

盡管蘇軍采取了種種辦法,但都未能達到預期目的。蘇軍已陷入反遊擊戰爭的泥潭之中。隨著蘇軍傷亡的逐漸增加,蘇聯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也不斷增大。曠日持久的戰爭給其國民經濟背上了沉重包袱。麵對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危機的不斷加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決心盡快結束這場戰爭。1988年2月,戈爾巴喬夫發表了從阿富汗撤軍的聲明。1989年2月15日,蘇撤出最後一批侵阿蘇軍。至此,這場致使500萬阿富汗人背井離鄉的戰爭,以雙方處於僵持狀態告終。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第一次在其東歐盟國之外大規模地直接使用本國的軍事力量,表明蘇聯的擴張主義又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場戰爭加劇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因此遭到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蘇聯的國際聲譽也因此而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