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合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由釋迦牟尼創建,後來廣泛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相傳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喬答摩·悉達多創立。悉達多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5年,與孔子大致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釋迦牟尼得道後,廣收門徒,被門人奉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社會極為動蕩的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種姓製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的僧侶(婆羅門)地位最高,奴隸(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奴隸受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這一製度,被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圍繞著種姓製度,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佛教最初是作為一個反對婆羅門教的宗教派別出現的。它反對種姓製度,認為不憑種姓出身,不依靠婆羅門,不求神,隻要通過正確的修行,任何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宗教理想,從而打擊了婆羅門維護的種姓血統論。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係。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苦諦指現實存在的種種痛苦,主要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別離、身心等8種苦。集諦指造成世間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佛教認為“業”(做事情)是苦的正因;“惑”(煩惱)是苦的助因。業和惑產生出無數痛苦,如果斷絕業和惑,痛苦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道”就是涅之道。“涅”意為滅、寂滅、圓寂、安樂、解脫等等。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人生最苦,涅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這就掩蓋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壓迫。
佛教主要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個派別。
大乘,意為大道,其主要特點是崇拜偶像,主張自度和兼度他人,認為隻要信仰虔誠,堅持苦修,人人皆可成佛。在哲學上,主張“法我皆空”,即主觀的真實性與客觀的真實性都不存在。
小乘佛教是大乘教派信徒對原先的佛教的貶稱。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釋迦牟尼的遺訓,主張著重進行倫理的教誨,不崇拜偶像,認為普通人通過修行也可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學上,主張“我空法有”,否認事物的主觀真實性。其教義的要點是精神不滅、輪回轉世、因果報應,因而主張廣為布施,救濟眾生,不重今生重來世。
孔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24至公元185年),佛教被定為印度的國教。當時印度海上交通發達,對外關係活躍,佛教開始向亞洲其他國家傳播。向南先傳人斯裏蘭卡,又由斯裏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向經帕米爾高原傳人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曾通過敘利亞、埃及等國傳到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但影響不大。
大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了自己的組織。後來,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建立了佛教團體和研究機構。佛教傳人美國後,又北傳至加拿大,南傳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徒約有10億,主要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雲岡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涯。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窟龕207個,大小造像5.1萬餘尊,占地麵積約40萬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石窟延綿達1公裏。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終於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曆時65年,分為三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