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九邊長城萬裏長(3 / 3)

固原鎮長城東起延綏鎮饒陽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這道長城東自今陝西定邊縣姬塬鄉遼陽村饒陽堡,西達甘肅景泰縣、蘭州、臨洮,與甘肅鎮長城相接,長約1000裏。鎮治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

甘肅鎮長城東自固原鎮河外長城界,西至甘肅鎮嘉峪關。這道長城東南起自今甘肅蘭州黃河北岸沙井驛與固原鎮安寧堡分界處,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長約1600裏。鎮治在今甘肅張掖市。

追溯明代“九邊”源流,各邊長城的主體框架絕大部分是以前代古長城為始基,是在前朝遺存下來的長城基礎或牆體上根據保存狀況和需要,有選擇地加高、加厚、增補、修繕、改築而成。

在明代寧夏鎮、固原鎮管轄的長城中,一類是明代在今寧夏境內修補利用的明以前的存世古長城;另一類是明代根據自己的邊防形勢重新構築的新長城。明朝對西北邊防長城的修築大致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洪武初年,明朝的西北邊防線在陰山、賀蘭山一帶。明朝利用存世的舊長城固守邊防。明朝在今寧夏、內蒙古、陝北的河套地區,其邊防駐軍屯守北河古長城一線。在河西地區,其邊防駐軍屯守賀蘭山、衛寧北山、河西走廊古長城一線。

第二階段,永樂初年,明朝因“殘胡遠遁,始將守備軍馬移入延綏,棄河不守”。當時,明朝利用寧夏河東、陝北一帶存世的戰國秦“拒胡”長城,秦皇“並河以東”段陶樂沿河長城的舊基、墩台、城障駐軍守哨。

第三階段,從正統二年(1437年)開始,明朝在寧夏修複利用存世的舊長城。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請“來春”在寧夏“花馬池築立哨馬營,增設煙墩”。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明朝整飭邊備,兵部尚書奉命整飭延綏、寧夏、甘肅一帶邊備。後又認為邊防屯軍利用的戰國秦“拒胡”長城等遺跡“墩台空遠”,“臨邊無有屏障,止憑墩台城堡以為守備”還是不行。故奏請朝廷同意,在“沿邊一帶墩台空遠者,各添設墩台一座,共三十四座。隨其形勢,以為溝牆”。所謂“隨其形勢,以為溝牆”,就是因地製宜,連接修補墩台之間的古代殘存長城,以築成明朝自己的邊牆。成化三年(1467年)十二月,曆時一年的長城修補完工。此為明朝全麵修補寧夏古長城之始。成化七年(1471年)以後,巡撫延綏右副都禦史餘子俊等人對遺存於今陝北、寧夏境內的舊長城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修補連綴。明朝在前代古長城,即“舊界石”的基礎上,“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綿引相接,以成邊牆”。成化年間是明朝修補利用古長城的高峰。

第四階段,從弘治元年(1488年)前後開始,明朝在一些地區邊防後退,開始摒棄先前屯守的古長城,另築新邊牆。明朝中後期,國力削弱,以前固守的古長城“多因極邊地方,供餉不便,軍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廢棄”了一些地段的長城,將邊防向內收縮,另行構築新邊牆。如嘉靖九年(1530年)王瓊摒棄了賀蘭山北段鎮遠關一線的漢長城故線,後退60餘裏,另築了平羅新牆;嘉靖十年(1531年),王瓊又摒棄了今鹽池柳楊堡一線的長城故線,後退二三十裏,另外構築了河東新牆(即深溝高壘)。弘治十八年(1505年),楊一清等人在寧夏南部構築了固原內邊,作為第二道防線。由於邊防後退,致使明朝疆域越來越小,邊防形勢日益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