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賀蘭山下、黃河之濱的水洞溝文化,六盤山地區的炎黃文化,延續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在黃帝、炎帝兩個集團內遷中原的時候,集團內部仍有少數部落成員留在北方、西方,保持著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遊牧生活方式,後來的史書稱這部分人為北狄、西戎。
“華夏”民族進入夏商周三代,與北狄、西戎之間的軍事衝突不斷。民間流傳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和“一笑失天下”的故事,講的就是西周遭到戎人的進攻被迫退出曆史舞台,同時宣告春秋戰國時代的開始。
春秋時代,周宣王東遷,削弱了周王在西北的勢力,西北諸戎各部迅速發展起來,今寧夏從南到北,分別屬以固原為中心的義渠戎、烏氏戎和以鹽池為中心的朐衍戎為主體的戎族部落或方國居牧範圍。在這個多事之秋的時代,隨著周宣王東遷後,原來負責給周王室養馬的秦人便逐漸代替周在北方的地位,同時也成了諸戎新的攻擊對象,秦戎矛盾上升為西北部的主要矛盾。等到曆史進入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72年,秦國大軍才最後擊潰了義渠戎,設北地郡,寧夏南部才正式納入秦版圖,也標誌著寧夏南部固原地區正式進入“王化”的曆史時期。
先秦政權消滅義渠戎後,繼而征服了烏氏戎和朐衍戎,基本解決了西北的後顧之憂,控製範圍有所擴大,綜合國力有所增強,為後世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先秦滅西北諸戎,勢力擴張,使原來在北方的強大的匈奴民族與秦國為鄰,對秦國繼續向西北發展以鞏固邊境構成了嚴重威脅。剛剛強盛起來的秦國,麵對北方強敵和六國對手,為避免多線作戰,就著手在北方地區修築長城,以防禦匈奴的攻掠,從而集中兵力對付六國,以完成兼並天下的統一大業。
這道長城始修於秦昭襄王後期,總體橫跨今固原地區,大體由今甘肅省靜寧縣進入寧夏西吉縣西南界,沿葫蘆河東岸北行,經西吉將台,向東北過馬蓮、紅莊後,繞過固原市原州區城北10裏的長城梁,經明莊、郭莊,到達清水河西岸。至此,長城分道:一道由海堡開始,繞喬窪,達清水河,沿河南下,至陳家沙窩;另一道亦從海堡開始,向東行,達陳家沙窩與前道長城合並。兩牆合並後,進入固原東山,往東南下轉向東北,經河川、城陽、孟塬等地,折頭向北,出寧夏境,進入甘肅省鎮原縣馬渠鄉城牆灣村。
這道長城在寧夏境內長達200千米。在西吉將台、固原明莊以及彭陽孟塬等地的牆段至今仍保存較好,也是寧夏南部山區整個戰國秦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牆體殘高2~15米,基寬約8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夯層緊密,厚約0.1米。築長城時,就外側取土,外壁陡立,且形成土壕溝,利於禦敵。長城上每隔200米就有一座墩台,殘高5~20米,台麵外凸,守城兵士可以從突出的垛口進行側翼射擊,這是“兩台相應,左右相救”的兵法在長城軍事工程上的運用。如今,蜿蜒曲折的牆基仍然清晰可辨,連接長城的高大敵台仍然屹立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