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數2(2 / 3)

編輯本段我國基因研究的成果

以破譯人類基因組全部遺傳信息為目的的科學研究,是當前國際生物醫學界攻克的前沿課題之一。據介紹,這項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是對人類疾病相關基因和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基因的克隆分離和鑒定,以此獲得對相關疾病進行基因治療的可能性和生產生物製品的權利。人類基因項目是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上,人類基因與人類的疾病有相關性,一旦弄清某基因與某疾病的具體關係,人們就可以製造出該疾病的基因藥物,對人類健康長壽產生巨大影響。據介紹,人類基因樣本總數約10萬條,現已找到並完成測序的約有8000條。近些年我國對人類基因組研究十分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渠道的經費資助下,已在北京、上海兩地建立了具備先進科研條件的國家級基因研究中心。同時,科技人員緊跟世界新技術的發展,在基因工程研究的關鍵技術和成果產業化方麵均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已走在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基因工程藥物也開始進入應用階段。目前,我國在蛋白基因的突變研究、血液病的基因治療、食管癌研究、分子進化理論、白血病相關基因的結構研究等項目的基礎性研究上,有的成果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係。而乙肝疫苗、重組α型幹擾素、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以及轉基因動物的藥物生產器等十多個基因工程藥物,均已進入了產業化階段。基因技術:進退兩難的境地和兩麵性的特征,基因作物在輿論界引發爭議不足為怪。但在同屬發達世界的大西洋兩岸,轉基因技術的待遇迥然不同卻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當美國40%的農田種植了經過基因改良的作物、消費者大都泰然自若地購買轉基因食品時,此類食品在歐洲何以遭遇一浪高過一浪的喊打之聲?從直接社會背景看,目前歐洲流行“轉基因恐懼症”情有可原。從1986年英國發現瘋牛病,到今年比利時汙染雞查出致癌的二惡英和可口可樂在法國導致兒童溶血症,歐洲人對食品安全頗有些風聲鶴唳,關於轉基因食品可能危害人類健康的假設如條件反射一般讓他們聞而生畏。同時,歐洲較之美國在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上一貫采取更為敏感乃至激進的態度,這是轉基因食品在歐美處境殊異的另一緣故。一方麵,歐洲各國媒介的環保意識日益強烈,往往對可能危害環境和生態的問題窮追不舍甚至進行誇張的報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公眾對諸如轉基因問題的態度。另一方麵,以“綠黨”為代表的“環保主義勢力”近年來在歐洲政壇崛起,在政府和議會中的勢力不斷擴大,對決策過程施加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但是,歐洲人對轉基因技術之所以采取如此排斥的態度,似乎還有一個較為隱蔽卻很重要的深層原因。實際上,在轉基因問題上歐美之間既有價值觀念之差,更是經濟利益之爭。與一般商品不同,轉基因技術具有一種獨特的壟斷性。在技術上,美國的“生命科學”公司一般都通過生物工程使其產品具有自我保護功能。其中最突出的是“終止基因”,它可以使種子自我毀滅而不能象傳統作物種子那樣被再種植。另一種技術是使種子必須經過隻為種子公司所掌握的某種“化學催化”方能發育和生長。在法律上,轉基因作物種子一般是通過一種特殊的租賃製度提供的,消費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再種植。美國是耗資巨大的基因工程研究最大的投資者,而從事轉基因技術開發的美國公司都熟諳利用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法尋求巨額回報之道。美國目前被認為已控製了相當大份額的轉基因產品市場,進而可以操縱市場價格。因此,抵製轉基因技術實際上也就是抵製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壟斷。生物技術在許多領域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遺傳工程產品在農業領域無孔不入,遺傳工程作物開始在美國農業中占有重要位置;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已有一些遺傳工程藥物取代了常規藥物,醫學界在幾方麵從基因研究中獲利;克隆技術的進展為拯救瀕危物種及探索多種人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目前研究人員正準備將生物技術推進到更富挑戰性的領域。但近來警惕遺傳學家的行為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天,人們借助於所謂的DNA切片已能同時研究上百個遺傳基質。基因的研究達到了這樣一個發展高度,幾年後,隨著對人類遺傳物質分析的結束,人們開始集中所有的手段對人的其他部分遺傳物質的優缺點進行有係統地研究。但是,生物學的發展也有其消極的一麵:它容易為種族主義提供新的遺傳學方麵的依據對新的遺傳學持批評態度的人總喜歡描繪出一幅可怕的景象:沒完沒了的測試、操縱和克隆、毫無感情的士兵、基因很完美的工廠工人……遺傳密碼使基因研究人員能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並給他們提供了操縱生命的工具。然而他們是否能使遺傳學朝好的研究方向發展還完全不能預料。1866年Mendel在他的豌豆雜交實驗中首次提出遺傳因子概念。1909年丹麥學者Johannson第一次提出“基因”這一術語即孟德爾的遺傳因子。1911年Morgan對果蠅的研究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1944年O.T.Avery通過肺炎雙球菌,證明基因的化學成分是DNA。1955年S.Benzer根據侵染大腸杆菌的T噬菌體基因微細結構的分析證明了基因的可分性,提出了突變子、重組子和順反子的概念。《華盛頓郵報》在頭版披露,美國境內的眾多“未來健康預測中心”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了。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宣稱,他們能根據人們提交的個體基因樣本來推測某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身體狀況走向,除了包括糖尿病、肝髒疾病、血栓、精神疾病等的發生率外,專家甚至還能預測酗酒和賭博傾向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以往,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調查配合家族病史等資料來推測某人未來的健康發展狀況。現在,人們隻要提供口腔裏的少許粘膜組織或幾滴血就能完成“預測”。有關研究機構認為,現在可通過基因檢測提前發現的潛在疾病高達1100多種。不過,進行上述檢測的費用需個人自行承擔,檢查一次至少要400美元以上。檢測機構根據結果向送檢人提出調整生活方式或尋求醫療幫助的建議。這樣,人們就能至少提前“5年到20年”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來避免嚴重疾病發生。現在,紐約和洛杉磯等地出現了根據不同人基因特點製定的特別食譜,同時有關基因與飲食保健的書籍也十分暢銷。有人宣稱,上述“預測”項目堪稱人類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讓未來的醫療保健係統發生眾多積極變化,尤其是讓治療方案更能有的放矢。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基因與人類健康、生活方式和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因此廣泛推行基因檢測的做法並不成熟。有些時候,盲目輕信所謂的基因檢測結果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要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有科學家指出,在人類基因組圖譜成功繪製之後,以基因組為基礎的營養學研究將給疾病治療帶來一場革命。食物中的各種營養與體內不同類型基因之間的“互動”作用成為解決問題關鍵。根據這種說法,目前流行的所謂“飲食建議”將來會沒有立足之地。比如,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通過飲用紅酒來保持心髒動脈血管健康。最新研究表明,營養和基因之間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交互作用,某些食物會增強那些保護性基因或有害基因的活動,而另外一些食物則會抑製這些保護性基因或有害基因,從而對健康產生多種直接影響。一些研究人員宣稱,人體內至少存在150種在突變後能引發Ⅱ型糖尿病的基因,還有300種以上的基因突變與肥胖症有關。2004年最新公布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包含99%人類染色體基因組,錯誤率為十萬分之一。科學家根據更為精確的計算表明,人類基因數量實際在2萬到2.5萬之間。美國科學家已初步繪成了白、黑、黃三個人種基因組的差異圖,其中隻有不到0.01%的差異。此外,近年來科學家對癌症基因的認識也大大加深。目前,治療癌症可以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用各種藥物抑製或殺死癌細胞;另一個是修複和激活體內的抑癌基因,通過抑癌基因來治療癌症,後者已經成為世界癌症研究最前沿的主要課題。開展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介紹說,2002年,當這項業務剛剛出台的時候,前來要求檢測的客戶多數為富翁。現在,各種慢性病患者、運動員和普通人也紛至遝來,這說明大家都希望能早點找到讓自己更健康的好方法。有人用現身說法證明,檢查暴露了某些自己無法了解的隱患。據悉,多數受檢的基因都與人體處理某些維生素的過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