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結語(1 / 3)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在於正義之師舉起義旗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民主革命派合理地借助武力,終於以民主政治取代君主專製,以共和驅逐皇權,確立人民為國家主體的原則,歸還了人的尊嚴,捍衛了人的權利。本書的寫作動機就在於謳歌辛亥革命,謳歌那些為近代中國社會進步作出過種種不同或大大小小的貢獻的人們。

與一種“告別革命”的呼聲相反,我在書中貫穿了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革命震蕩是“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如果沒有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沒有建立在現代工商業、現代法製以及現代信息傳媒基礎上的高度社會文明,具有暴力性質的革命還會周期性的重演。在步入21世紀以來,至少可以看到,武力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軍事活動仍然是人類的重要威脅。站在現代文明的門檻上,我們當然願意告別革命,就社會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的解決借助於政治民主協商。但我們不能因此忘記曆史。革命可以告別,但革命的曆史不能忘記,那些曾為革命出資出力、流血犧牲而換來自由、民主、共和、幸福的人們所作的貢獻不能忘記。如果革命在想象中可以告別,為什麼全球範圍內會發生英國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俄國革命,會發生中國的辛亥革命及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呢?革命會有破壞,會有流血,但革命換來的對人的尊嚴的捍衛,對人權的守護,對民主政治的確立則是有目共睹的。當然,革命更會為新的社會建設奠定基礎。

革命震蕩是“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觀點對中國社會是同樣適用的,盡管屬於東方文明的中國社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王朝以後,在小農經濟基礎上衍生的中國社會政治,其演進似乎總是按照一治一亂的尺度進行。中國曆史上各個王朝尤其是漢、唐、宋、元、明、清等這些存活時間較長的王朝的相續更替,無一不是經曆從亂到治,又從治到亂的過程。對於每一個專製王朝來說,在開國之後其統治者往往能勵精圖治,因而它能創造自己時代的輝煌。然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經過幾個朝代以後,它的承繼者便變得無所作為,進而奢華無度、魚肉百姓。於是,舊的王朝就曆史地走向反麵,最終被受壓迫的人民所推翻,被新的王朝所取代。

清王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皇權專製王朝,也同樣經曆了由興而衰的過程。不過,清王朝這顆太陽的起落有著曆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所不曾有的時代背景。首先,它乘明王朝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而入主中原取得天下時,西方一些工業國已開始產業革命並開始向東方進行殖民擴張。當它進入所謂康乾盛世時,西方列強的船艦已光臨它的海疆。而當它薄近西山、開始墜落時,西方新的工業文明則如日方升。在西方工業國全球性殖民擴張的時代,清王朝的衰敗與西洋列強及東洋日本的興盛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係。除去大的國際環境外,中國社會內部新經濟因素的萌生,更使清王朝的覆亡同時成為中國曆史上專製政治的覆亡。

正因為清王朝覆亡的時代處於世界工業強國開始全球性擴張和殖民的時代,這種特殊的國際環境決定清王朝的覆亡與中國曆史上任一專製王朝的覆滅有著顯著的不同。第一,建立在東方傳統農業文明基礎上的清王朝,是在西方新興資本主義工業國廉價商品大潮的浸沒和無情槍炮所散發出的濃烈火藥味中窒息而死的。在西方列強和東洋日本不斷的經濟侵略、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下,尤其是在它們強大的軍事打擊下,清王朝的死亡不期而至。第二,清王朝的覆亡同時是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專製政體的覆亡。它不複是一次簡單的、舊式的改朝換代,因為取它而代之的不複是新的專製王朝而一種新式的民主政權。在中國政治曆史上最後一個專製政體覆滅的時候,是辛亥革命即1911年廣大被壓迫民眾的民族民主革命給它以死亡的宣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