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屈原賈生列傳(1 / 2)

忠君愛國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任楚懷王左徒。他博聞強記,深通治國之道,且擅文辭。入朝則和楚王商議國事、擬發政令,出朝則接待賓客,應對諸侯使節。楚王很倚重他。

上官大夫與屈原在朝廷的職位相等,因為想得到楚懷王的寵信,心裏嫉妒屈原的才幹。楚懷王讓屈原製定國家法令,屈原擬出草稿,還沒有最後改定,上官大夫見到後就想要變更其中的條文,屈原不許。上官大夫便在楚懷王麵前進讒言詆毀屈原說:“大王您讓屈原製定法令,天下盡人皆知。但每公布一道法令,屈原便炫耀他的功勞,他自認為‘除了我之外沒有誰能幹得了’。”楚懷王聽了之後很生氣,就對屈原疏遠了。

屈原對於楚王被小人迷惑,耳不辨是非、眼不識黑白感到痛心。

屈原秉性正直,竭盡他的忠心和智慧,來奉侍他的國君。而由於讒邪小人的挑撥離間,楚王因此和他疏遠,並將他貶謫,他的處境可說是極為艱難。熱誠為國而被君王懷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毀謗,怎能沒有怨憤之氣呢?屈原在憂愁苦悶之中寫成了《離騷》,以抒發內心的怨憤。

《詩經·國風》中的詩雖然描寫男女的戀情,卻不至於荒嬉無度;《詩經·小雅》中的詩反映百姓抱怨朝政的情緒,卻也不至於公然背叛;像屈原的《離騷》,幾乎是兼有《國風》和《小雅》的優點了。屈原在《離騷》裏麵,敘述遠古帝嚳的事跡,稱頌近世齊桓公的偉業,同時論及中古湯、武的德政,用來譏諷當時的政局。他闡明道德的廣博高深,所講的道理無不明了清晰。他的文章簡明精煉,措辭深微,誌趣高潔而廉正。他所寫的雖然是篇幅不大的細小事物,但立意精深博大;他的舉例雖然淺近,但托意深遠。他的誌趣高雅,所以在作品中多引芳草為喻;他的行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允許自己粗疏懈怠。他身處汙泥濁水之中而能自我洗濯,在汙塵穢世中卻能如出蟬蛻般超脫世俗,浮遊於塵世之外。屈原這種誌向,即使說與日月爭輝也毫不為過。

此後,秦國欲攻打齊國,齊國跟楚國合縱相親,秦惠王為此深感憂慮,就派遣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帶了豐厚的禮物去投靠楚國,說道:“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跟楚國合縱相親,楚國如果確實能跟齊國斷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600裏土地。”貪心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果真跟齊國斷交,並派遣使者到秦國去接受土地。

張儀詐騙楚國的使者說:“我張儀跟楚懷王約定的是6裏,從未聽說過什麼600裏。”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國報告楚懷王。楚懷王大怒,隨即興兵伐秦。秦國出兵迎擊楚軍,在丹水、淅水一帶把楚軍打得大敗,斬殺80000楚兵,並乘勢奪取了楚國漢中一帶地區。楚懷王震怒之下出動全國兵力,來深入攻擊秦國,在藍田交戰。魏國聽到這個消息後,趁機發兵襲擊楚國,一直深入到鄧邑。楚國軍隊恐懼,慌忙從秦國撤軍回國。而齊國終因惱怒楚國與之斷交而不肯出兵援救,楚國於是大為困頓。

第二年,秦國歸還漢中的土地和楚國講和。楚王道:“不情願得土地,隻願拿張儀來讓我解恨。”張儀知道了便對秦王道:“如果以我張儀一個人便可以換得漢中這大塊土地,那麼請讓我到楚國去。”到了楚國,張儀通過厚賄當權的寵臣靳尚、利用懷王的寵妃鄭袖使懷王聽信了自己的詭計,終得以脫逃。這時屈原已不再在朝中任事,出使在齊國,當他回來後,勸諫懷王道:“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後悔不迭,但再追捕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諸侯聯兵攻擊楚國,大破楚軍,殺了楚國的大將唐昧。

那時秦昭王和楚國結為姻親,想要和懷王見麵。懷王想去,屈原諫阻說:“秦是一個像虎狼般的貪暴國家,秦王說的話不能相信,不如不去吧!”可是懷王的幼子子蘭卻勸懷王說:“為什麼要棄絕秦王的好意?”於是懷王最後還是出發了。等他一進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斷絕了他的歸路,把懷王扣留,脅迫他割地。懷王大怒,不肯答應,逃到趙國去,趙國不肯接納,又折返秦國,終於客死在秦國,然後歸葬楚國,楚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任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對子蘭勸楚懷王去秦國而沒有能回來這件事頗有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