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朝鮮族概況(1)(1 / 3)

第一節族稱與族源

一、族稱

(一)族稱的來源

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從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我國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在遷入時就帶來了“朝鮮”這一族稱,並沿用至今。

“朝鮮”一詞由來已久,這也是我們的鄰國朝鮮用的時間最久的國號之一。而對於這一詞的詞源是如何形成的、產生的具體年代等一係列問題,一直在探討,至今仍沒有統一的說法。對“朝鮮”一詞的眾多解釋中,最常見的是因“朝日鮮明”而得名的說法。即由於這塊陸地位於東方,可以沐浴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東國輿地勝覽》一書中有相關的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另外也有因水而得名的說法。在《史記·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雲:“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引雲:“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

(二)族稱的含義

朝鮮族與境外同一民族跨界而居。

朝鮮族是指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的,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不包括生活在朝鮮半島的韓國人及朝鮮人。這裏要強調的是,中國朝鮮族是加入中國國籍的合法的中國公民;近代朝鮮移民能夠成為中國的合法公民,經曆了一定的曆史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體朝鮮族人民才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他區別於定居中國的朝僑,也區別於居住在朝鮮半島的朝鮮人和韓國人。

作為一個遷入民族,朝鮮族在很多方麵還保留著本民族固有的特征。在語言、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麵都是一脈相承的。至今朝鮮族依然可以用朝鮮語自如地交流;也都傳承了能歌善舞的藝術傳統,唱民謠,擊長鼓;都喜歡古典名著《春香傳》《沈清傳》,對傳統文化感受與鑒賞標準都非常相近。在飲食、服飾、傳統節日方麵也相似。這也和中國與朝鮮半島邊境地域相接,人民往來頻繁有關,同時與中國政府多年來實行的民族政策及由民族政策提供的優越條件密不可分。朝鮮族作為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長期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環境中,一直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很多人都樹立起了社會主義道德觀。但韓國則是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多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因此,在宗教信仰及價值觀念方麵存在明顯的差異。另外,朝鮮族在與漢族等民族雜居的過程中也汲取了很多其他民族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在飲食方麵,也開始喜歡喝開水、吃水餃、學炒菜,使原有的朝鮮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與中國的飲食習俗完美地結合起來。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至今依然喜歡喝涼水,很少吃炒菜。

由此可見,中國朝鮮族並非單純是一個族源血統的概念,它是一個具有鮮明的朝鮮民族特征,同時又融入了中國特色的獨特的少數民族。

(三)指稱範圍

朝鮮族是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從朝鮮半島遷入我國的,是在中國當時的獨特曆史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中朝兩國作為一江之隔的鄰邦,自古以來交往頻繁,關係密切。而大批朝鮮人遷入中國定居,也不是到了近現代才有的,在唐朝、元朝、明朝、清朝(19世紀初葉)等時期都有遷入或遷出的現象。從他們的身份來看,有農民、軍人、商人、知識分子、僧侶,有流浪者,有戰俘,其中也不乏朝鮮的統治階層,他們有的從商,有的求學,有的從事宗教活動,也有的是為了逃避戰亂,主動或被迫遷入中國。他們的遷入,為東北地區及部分關內地區的開發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隨著歲月的洗禮,那些遷入中國的朝鮮人除了部分回到朝鮮半島之外,留在中國的幾乎完全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群體已消失了蹤影。當時,當地的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雜居、通婚,同時又受到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民族同化政策、民族等級製度等影響,絕大多數朝鮮人最終被同化,淹沒於曆史的長河中。僅僅有一小部分已經恢複了自己的民族成分。現居住於河北省、遼寧省的一些樸氏朝鮮族,大多是明末清初被擄掠到我國服役的朝鮮人的後裔。在3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他們幾乎完全被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語言及風俗習慣,一直以來被登記為漢族或滿族。但由於他們還有尋根意識,有的於20世紀50年代自願上報政府更改為朝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