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偏癱的幹預性治療(一)(1 / 3)

腦血管性偏癱占偏癱發病率的90%以上,偏癱的幹預性治療即對腦血管性偏癱前病因、誘因及先兆表現的治療。通過幹預性治療,達到降低或控製偏癱發病率提高社會人口健康素質的目的。

目前認為: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腦短暫性缺血發作,偏癱發生前的先兆表現,高脂、高粘滯血症是幹預偏癱發生的主要治療對象。

一、腦動脈硬化診治與幹預偏癱發生

(一)腦動脈硬化的診斷要點

(1)年齡在45歲以上,有促發高級神經活動不穩定的症狀或腦彌漫性損害的表現,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近記憶力減退,頭、手細小震顫,工作效率下降,反應遲鈍,無故煩躁,睡眠倒錯,不能自控的易哭多笑等。

(2)有全身性動脈硬化的旁證,如眼底動脈硬化在Ⅱ級以上或主動脈弓增寬及顳動脈或橈動脈較硬以及冠心病。

(3)有神經係統陽性體征,如腱反射不對稱,雙側掌頦反射陽性或雙側羅索利姆征陽性或吸吮反射陽性者。

(4)血清膽固醇增高。

(5)排除其他腦疾病。

(6)腦血流圖提示血管緊張度明顯增高,血管壁彈性顯著減退。

(7)腦CT掃描有腦室擴大,腦溝變深變寬。

(二)腦動脈硬化的治療臨床不論是腦血管出血性偏癱,還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80%左右病人與腦動脈硬化有關。因此,積極防治腦動脈硬化是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重要措施。防治腦動脈硬化要采取早防早治,采取飲食調節治療、運動娛樂治療、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治方法,以達到延緩腦動脈硬化進程或緩解腦動脈硬化,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目的。

1.飲食治療

(1)改善飲食習慣:首先限製動物脂肪或動物內髒的食入。特別是患有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症,高粘稠血症者,必須注意養生療法。最好選用能促進胃腸蠕動、減少膽固醇吸收、避免肥胖、具有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飲食為好。如綠豆、地瓜、香菇、茄子、黃瓜、魚類及植物油等。同時應注意自我限製熱量攝入,保持較理想的體重,防止肥胖症,調節好飲食比例。理想的飲食分配比例是:複雜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質占20%,脂肪占30%。每日早、中、晚進食總熱量最好分別為30%、50%、20%,即達到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分配原則。碳水化合物應從新鮮的五穀雜糧中獲取為好。蛋白質以乳類、大豆、豆腐、兔肉、雞肉、蛋清、鵪鶉蛋等優質蛋白質為宜。成人每日攝入50~100g的禽畜瘦肉或魚肉,50~100g的豆質品,1~2個雞蛋,一杯牛奶最為合適。禁長期食用過量雞蛋,因一個雞蛋內含膽固醇270mg左右,長期過量食用會造成膽固醇增高,加速腦動脈硬化的發展。容易導致腦血管性偏癱的發生。

(2)攝取富含維生素豐富的蔬菜: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脂血症、腦動脈硬化或有腦血管性偏癱先兆表現者,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或無毒的野菜。如苜蓿、刺兒菜、馬齒莧等。因這些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E,維生素C有降低過氧化脂質、血清膽固醇及抗應激作用,有調節膽固醇代謝,加強血管致密性、控製動脈硬化發生與發展的功能。維生素E為前列腺環素保護劑,可以促進前列腺環素的合成,減少血栓烷A2生成,防止血小板聚集及對抗自由基的作用。因此,這些蔬菜、水果及無毒野菜是最理想的防治動脈硬化、減少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佳品。肥胖者要多食一些含高纖維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這些高纖維蔬菜對促進胃腸蠕動、通潤大便、結合膽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一定的食療價值。長期食用具有延緩和防止動脈硬化的功能,從而達到間接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目的。

(3)多食用含微量元素較豐富的飲食;老年人易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銅、鋅、鉻的缺乏。因此,凡60歲以上的腦動脈硬化者,要注意增加食用含微量元素較豐富的飲食及蔬菜。如高粱米,菠菜、海帶、海蜇、海參等均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故不斷食用對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2.運動與娛樂治療

加強運動及娛樂活動對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的發生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45歲以上肥胖者或長期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者及A型性格、應激狀態者,更需要勞逸結合,做到有節奏的進行工作、學習與體育鍛煉及娛樂活動。如經常參加各種球類活動,練習太極拳,跳中老年迪斯科、慢跑、歌詠比賽等。適度而不間斷地參加上述活動可達到以下目的:

(1)消除肥胖減輕體重,調整脂質代謝,促進血管運動,增強血管壁營養,改善腦動脈痙攣狀態。從而起到防治腦動脈硬化,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作用。

(2)有促進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改善高粘稠血症,保護心腦動脈血管、延緩或緩解心腦動脈硬化,從而起到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作用。

3.藥物治療

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的發生,要特別注意腦動脈硬化的藥物治療。目前,治療腦動脈硬化的藥物甚多,合理選用十分重要。

(1)腦動脈硬化伴高脂血症,應選用降血脂療效確切的新藥特藥。如目前臨床應用的絞股藍總甙片、特調脂、多烯康膠丸、腦脈通、力平脂等。

(2)腦動脈硬化伴有高粘滯血症者,可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藥,如腸溶阿斯匹林,維生素E,藻酸雙酯鈉、心腦健等。

(3)腦動脈硬化伴有高血壓腦供血不足者,可選用脈通膠丸、鹽酸培他啶或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地平等。

(4)腦動脈硬化伴有顯著記憶力減退及智力障礙者,應選用腦細胞活化劑、腦複康或靜脈點滴胞二磷膽堿、腦活素或腦組織注射液等。

(5)治療腦動脈硬化症既可有所側重,又可聯合用藥。根據當地條件,亦可選用中草藥,如首烏、草決明、丹參、山楂、焦白術等,或中成藥軟脈靈口服液、心腦康、腦得生、腦立清等。

二、高血壓病診治與幹預偏癱的發生

(一)高血壓的診斷要點正確診斷高血壓是早期降壓治療的基礎,是幹預腦血管性偏癱發生的前提。對高血壓進行早期治療,首先需要的是確診高血壓,判斷血壓是否增高,目前多按世界衛生組織1987年製定的標準來判定有無高血壓。

確診高血壓標準,收縮壓達到或超過21.3kPa(160mmHg)和舒張壓達到超過12.65kPa(95mmHg)。

臨界高血壓,收縮壓在18.80~21.20kPa(141~159mmHg)或舒張壓在(12.12~12.52)kPa(91~94mmHg)之間者。

正常血壓:收縮壓未超過18.65kPa(140mmHg),舒張壓未超過12.10kPa(90mmHg)而又不是低血壓者。

我國目前所定收縮壓的正常標準是參考年齡而定的。39歲以下應低於18.67kPa(140mmHg);40~49歲應小於20kPa(150mmHg);50~59歲應低於21.3kPa(160mmHg);60歲以上應低於22.67kPa(17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