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知青頻道 (2)(2 / 2)

我們決定邀請另一山村的同學們一起守歲。當我們走在夜幕中,走在山間小道上。當我們重新爬上高高的山岡時,又一次回首望去,山坳裏晶瑩閃亮的一片燈光又如海底龍宮似的展現在我們麵前,大家一起歡呼起來,歌唱起來,歡笑聲在山穀中回蕩。……沒經過寒冬的人怎知道春天的溫暖,沒遭遇過黑暗的人怎懂得光明?當我們這些昔日學子和貧窮的祖國母親同呼吸共命運時,才體會到創業的艱辛,成功的喜悅!山裏的這片明亮的燈光,是青年們用心點燃的,它給它給貧瘠的紅土地帶來了美麗,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光明!

歲月流逝,三十多年過去了。山裏的那一片美麗的燈光,仍保留在我的記憶中……

忘不了,山裏的那一片燈光!

(曉歌)

標:獨木橋

那是1969年的3月,也是我們北京知青來到北大荒的第二個年頭。“珍寶島事件”爆發後,為了戰備的需要,我們四十團工程二連指戰員奉命來到地處完達山山麓農業一連駐地的必經之路,在裴德河上執行架設水泥大橋的任務。

當時,為了便於大橋的施工,團部派來的推土機將原有的河道進行了臨時改道,從而形成了兩條六、七米寬的臨時河道。由於條件有限,臨時河道上隻能用兩隻圓木稍做處理後往兩頭一擔,算是架起了兩個獨木橋,用來搬運架橋物資或人員行走。

4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大約六、七點鍾,架橋工地上上夜班的戰友們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獨木橋的不遠處,緩緩地走來一位年過六七十歲的小腳老大娘。由於北大荒的溫差大,大娘身上還穿著一身黑色舊式棉襖棉褲,藍色的頭巾緊緊地圍在她早已發白的頭上,手裏還晃晃悠悠地拎著滿滿一籃子雞蛋,準備上公路趕乘公共汽車去看望生病的女兒。走到橋頭的大娘一看便犯了難,心中暗想:“這橋可怎麼過啊”,看著那僅有十幾公分寬,七、八米長的獨木橋,大娘呆呆地站在橋頭,發起愁來。

我正在這附近工作,看到了這一切,急走了幾步,準備護送大娘過橋。正在這時,我突然聽到身後有人大聲說到:“大娘您別著急,我背您過去”,隻見一位十八、九歲的北京女知青,三步並二步地快步從橋上跑過去,來到大娘身邊,她一邊安慰那位大娘,一邊毫不猶豫地跳到冰涼過膝的水中,將大娘牢牢地背了起來,我也趕緊跑過橋,接過大娘手中拎著的雞蛋。

這位女知青的身材雖算較強壯,但在河水中背著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走起來還是相當費勁的;冰冷刺骨的河水凍得她觜唇發紫,渾身擅抖著,咬緊牙關,她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將大娘平安地送過了河。我也很快走過橋將大娘的雞蛋送到老人的手中。此時的大娘看著早已濕透半個褲腿、打著多嗦的女知青,連連致謝。在得知這位女知青是來自首都北京後,大娘更是感動得流下了幾行老淚,嘴裏不停地說著:“北京的姑娘真好!真好!”而她隻是微微地一笑,說了一句,“這是應該的,大娘您趕快趕路吧”。便又匆匆向她工作的崗位走去。

這位來自北京的女知青,就是時任連隊二排長的周茜同誌,雖已是多年前在一段往事,但它卻是我心中一個永恒的回憶。

(張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