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知青頻道 (2)(1 / 2)

我插隊的地方在山西臨猗縣,是一個盆地,地勢平坦,適合種植小麥和棉花。正是這較好的條件和特點,當地人用棉花紡線、織布,俗稱叫土布。你看吧,無論是大人和孩子穿的幾乎都是土布衣服,加之當地人的經濟也很拮據,國家發給布票能賣掉就盡量把它賣掉貼補家用。在我村也能買到布票,就是稍貴些;一角五分,在集市上也就是一角二分和一角的樣子,最便宜時還賣到八分呢;可見當地農民的生活是很困難的的。

有一次,正是逢集趕會的日子,我和當地老鄉搭訕;他們知道我要買布票,便很快的把我圍了起來,爭先恐後地都要把自己的布票賣給我。很快,我要買的布票就買夠了。因為我們買布票是自己用和給朋友捎,也不是販賣,所以買的布票總是有限。布票買夠之後,我就不想再買了。這時,一位當地中年婦女說把我的布票也收下吧!我說不買了,夠了;那位婦女哀求的對我說:把我的布票收下吧!收下吧!這時,我看見哪位婦女眼眶裏已經含有淚水了。看到這種情景,我沒有任何理由拒收她的布票了。

我每年都要買些山西布票帶回天津,再憑天津的副食本到大商場兌換成當地的布票使用,有時候幹脆就在山西買上白布做被裏帶回天津。

能辦到的事當然不能忘記朋友,我有兩位朋友是天津的老鄉,他們在太原上班。我每次回津探親往返,都要在他們這裏駐足。他們得知我能買到便宜的布票,朋友傳朋友,一來二去需要量就大了,我簡直快成“布票販子”了。但是,這樣一來他們使用就更方便了,不用兌換直接使用就行了,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困難的年代,能夠幫助朋友解決緊俏商品,我還有些驕傲呢!

(張立國)

標:山裏,那一片燈光

在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尤為壯觀的是燈火輝煌的夜景;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大上海便顯露出與白天不同的嫵媚風姿。燦若星河的燈光使夜上海成了不夜城,如同銀河落九天,晶瑩奪目,五彩繽紛。

那年,我插隊在江西農村,春節前夕,我應邀前往十裏外的小山村和幾個沒返滬過年的同學一起吃年夜飯。

出發時是下午,不知不覺天漸漸暗下來。我要去的這個小山村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裏,隻有七戶人家,卻住著十個上海知青。他們原來是某所重點中學六七屆畢業生,都是自動放棄分配到工廠的名額,和我們一起來到這個全縣最邊遠的大隊,那個小山村條件艱苦,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幾年來他們開荒山、修公路,還為隊裏購置了手扶拖拉機,修了水渠,贏得了鄉裏老表們稱讚。

當我遠遠望見村子時,天已完全黑了。方圓十幾裏沒有人煙,沒有了白天的生機,四周悄然無聲。山道兩旁高大茂密的樹枝相互伸展開來,遮住了天空,遠遠近近的山巒、田野黑漆漆的,陡生一派空寂、荒涼的氣氛,天空仿佛有一塊黑幕,將我蓋住,盡管到農村已有幾年,但晚間很少離開住地獨行,這時候我便有了一種十分孤獨害怕感覺,茫茫黑夜使我變得渺小而孤獨無援。

當我來到知青們麵前時,那從遠處眺望而產生的美感雖然隱退了,然而我依然沉浸在剛才的喜悅之中。我向同學們講了我的感受,他們也受到了感染和鼓舞。他們告訴我這是他們奮戰了幾個月興辦的小型發電站,給村裏帶來了很多方便,不但能照明,還可以脫穀、碾米。我不由得對這些同齡人肅然起敬;動亂年代使我們失去了大好的讀書時光,幾年來他們堅持在油燈下苦苦夜讀,為的是不負“知識青年”這個稱號所冠有的“知識”二字。他們沒有在貧乏枯燥的物質生活麵前低頭屈服,哀歎命運,而是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為改變農村麵貌邁出了堅實的、艱辛的步子。他們並沒有空喊“紮根農村”的高調,卻實實在在地奉獻出了青春的汗水、智慧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