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後記(1 / 1)

人類是一種善於反思自身的動物。人們總是通過對自己先前經曆中成敗得失及其內在原因的體悟,不斷矯正後來的行為設定,變得更加聰明和成熟。這可能是人類在文明進化的方向上至今能把與自己曾經同時並行的其他動物遠遠拋甩於後的根本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民族的進步都在於能不斷反思自身。人正是在對自身經曆的反思中提升自身。

人的本質是現實的。人們永遠擺脫不了現實的困惑和現實條件的製約,因而總是帶著現實中的問題,以自己現實的認識能力去反思先前的經曆。這是現實與曆史的相互激活。既豐富了對曆史的認識,又深化了對現實的理解。尤其是,我們以現實之種去開播曆史田園,如果兩者的時間跨度越大,那越不易得的認識果實就越具有共通性、恒久性,和對人們現實活動悠遠深沉的啟發性。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使多少人難以把定,帶著現實生活中感觸到的人的內在塑造問題和人與社會的複雜關係諸問題,以年輕學子初步掌握的一些理論方法,我對自己早年熟悉的東周列國和三國兩個時代的社會曆史及其人物活動作了力求深度的係統論析,試圖探求人的曆史活動的共通性,相繼有分析春秋、戰國、三國政治人物活動的幾本專著問世。當時自認為開辟了一片極其廣闊的學術領地,但其實都屬人類對自身曆史進行反思和體認的正常認識活動,隻不過有點特色、更具係統性而已。正因為屬於反思的認識,這些論著一出版即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除台灣和西藏外,全國近三十個省市自治區的讀者向作者來信數百封,表達他們對論著的感覺和渴求。變化的年代需要人內心的把穩,內心的把穩需要合適的設定,合適的設定亟須對往昔經曆的反思,這是合乎邏輯的。來自許多青年學生、行政人員和各層管理人員的鼓勵,曾經是我多年堅持這一研究的不竭動力。

對一段曆史的認識,隻有將它放在前後相接的聯係中,才會更加清楚和更有價值。數年前,我早先憑曆史小說而熟悉的兩段曆史資料已基本被分析完畢,繼續從事這一研究時,我把分析的方向選定在秦漢時代。該時代上承戰國,又幾乎下啟三國,我希望能使多年的研究形成一個不曾間斷的序列。然而,秦漢時代沒有其他可以依托的完整資料,隻能以正史為憑。編年史的籠統性,傳記史關於事件記載的零碎性、分割性、重複性,以及史料出處的非惟一性,都使資料工作和分析的難度大大增加;但排除了文學描寫中的虛擬和誇張,卻真正體現出了當代學人對自己民族的反思和體悟,從而使分析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也大為增加。

自90年代末開始,我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書中搜集記錄了數千條可用的史跡,又經過對照、比較、分析和歸類,完成了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繁難工作。獻給讀者的,是在準確的資料工作基礎上所完成的曆史活動分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不敢以新崗位上工作的繁忙作為可以草率撰著的理由,而是多年用力,力求以最好的結構,把自認為最佳的成果,忠誠地奉獻給熱愛曆史文化和政治哲學的新老讀者,希望能對各級各類的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大中學生以及關心當代社會、喜歡以史作鑒的朋友們有所裨益。也希望閱讀此書的朋友們能把自己的批評意見發至我的郵箱(skfla 126.com),以助益我進一步的研究。

甘肅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教授王繼榮先生多年來把拙著《千秋政略》《謀略與製勝》等先前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本校領導學專業研究生班的教學之中,作為學員的必讀參考書或選修課教材,並根據教學實踐不斷對後續研究提出寶貴建議。廣州日報社的藺誌強博士對本書提出過很有價值的意見。廣州業餘大學、廣州炎黃文化研究會對該書的撰著和出版作了積極的協助。尤其是,著名哲學家、廣州省社科聯副主席、廣州市社科聯主席、研究員李明華博士在百忙之中審閱了書稿,並為該書欣然作序,使讀者對新著一開始就有初步的把握。我的愛人楊春霞承擔了本書的文字處理工作。值論著出版之際,我對有關單位、組織、朋友和親人所給予的支持,謹表衷心的感謝!

從1988年脫稿的第一部論著,到六年前問世的上一部著作,幾乎大多得到了陝西省社科聯顧問、陝西省哲學學會名譽會長李宗陽教授的修刪作批和悉心指導,他為其中四部修改指導過的論著作序,並題寫書名,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數年前,恩師在西安仙逝,我隻能在南國遙表自己深切的思念。新書再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且氣象尤佳。李師知曉,定有一笑。

right作者

right寫於200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