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了皇帝,畢竟下麵還有個三弟,此人不除,這帝位卻是傳不到自己兒子的手裏。恰逢西夏作亂,於是太宗下令,命三弟趙光美出兵攻伐寧夏國。
這趙光美論起帶兵打仗,是個地地道道的帥才,攻殺戰守,鬥引埋伏,無一不精。可論起朝堂上的伎倆,卻是差得多了。根本就沒想到二哥有心害他,還隻道是帶兵征討叛亂。
這一戰大獲全勝,直殺到賀蘭山下,若依著龐吉,就直接滅了寧夏一國,免生禍患。這趙光美為人心善,不忍寧夏國亡國滅種,於是寧夏國宣布投降,寫國書順表,願意年年納貢,歲歲稱臣,以此換取趙光美退兵。
大獲全勝的趙光美,下令班師回朝。可到了汴梁城下,等待他的卻不是犒賞的欽差,而是冰冷的城門!
太宗皇帝下令:功績未定之前,不許西征人馬入城!
這等待的過程整整持續了三個月,趙光美等得,手下十萬大軍卻等不得了,陣亡的將士沒有撫恤金,受傷的兄弟沒有湯藥錢,有戰功的人沒有封賞,一時間軍心不穩。趙光美見事不好,不敢再等下去,隻能硬著頭皮進宮麵見太宗,請求犒賞西征人馬。
趙光義等得就是這一天,見三弟終於上門求他,於是拿出策劃已久的台詞道:“三弟,現在的皇上還是我,不是你!等你當了皇上,自然可以拿主意,現在還是我說了算!”
趙光美大驚道:“兄長,我不是這個意思。”
“你得勝回朝,自然有能力挾功鎮主,逼我讓位,可你這樣做是不是對不起母親和哥哥啊?三弟你放心,該賞的將士,兄長我自然會賞,隻求我們兄弟之間不要讓人看笑話,畢竟我現在還是一國之君,希望三弟能在人前給我個交代,等你日後登基,一切還不都是你的,又何必急在這一時呢?”
趙光美以為是二哥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根本沒有想到這是趙光義定好的毒計。聽了這番話,趙光美羞慚滿麵,紅著臉對太宗說道:“萬歲,隻要您能下令犒賞三軍,封功臣,恤死傷,微臣定然給您一個交代。”
趙光義知道三弟是個直性子,見他說話再不是兄弟口吻,而是君臣,料到三弟已有死誌,心道大事已成。於是次日便下旨犒賞三軍。
陣亡、受傷的將士各有撫恤,有功的論功行賞。這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前部先鋒大將龐吉,於是龐吉被封為樞密副使加封侯爵!竟然一下超過了楊家和呼家,兩個兒子龐龍和龐虎與義子龐煜都封了侯爵。
趙光美見所有封賞完畢,唯獨沒有自己,心知這是二哥要自己一個交代,於當晚在自己府中懸梁自縊,含恨而亡!
得了三弟自殺的消息之後,太宗皇帝終於長出了一口氣,以為自己獨霸天下的大業順利完成。可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人來找事————自己的嫂子,太祖的皇後賀氏大鬧早朝,在金殿大罵趙光義謀害親兄!
一番痛罵,罵的趙光義理屈詞窮,最後沒有辦法,虧心事必然是怕人說的。為了堵嘴,趙光義自降一輩,尊賀氏為太後,入宮養老,封其子趙德芳為八賢王,敕建南清宮,賜瓦麵金鐧一根,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呼為“八千歲”,雖然從此之後趙匡胤的後人做不了皇帝,好歹也算是罵出了一個金飯碗。
處理了大哥家的後事,還有三弟一家,與其等人罵上門來,不如先下手為強。經過賀後這一罵,再加上趙德芳手裏的那根禦賜金鐧,趙光義不敢再暗算三弟一家。不過若是要再封一個“八千歲”出來,將來更是麻煩,一個皇上,兩個“偽皇上”,好說不好聽。
老丞相趙普給太宗出了個主意,把趙光美之子,封為外藩,無事不得入朝。這樣一來朝中少了一個禍害,所失去的不過是一城之地的錢糧而已。太宗大喜,封趙光美之子趙玨為襄陽王,永鎮襄陽。
後來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八賢王趙德芳倒還好說,身居皇帝身邊,一是不敢有大動作,二來自己無心皇位,所以過的逍遙自在。反倒是遠在襄陽的趙玨,惹出事來。
這趙玨封王的時候,年僅八歲,還不懂事。到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報複之心越強。到後來二十餘歲之時,就開始籌劃謀反!
要說趙玨一個人,還真沒這麼大的膽量,在他的背後,有一個支持他的人——寧夏國王趙元昊。
當年趙光美攻打西夏,沒有亡他國、滅他種,反而與他結拜兄弟,賜國姓趙字,這讓趙元昊感激涕零。後來聽說趙光美自殺,趙玨貶為襄陽王,他就有了替趙光美報仇的心思。
待到趙玨長大,他便遣使與趙玨會謀,商議謀反大宋,將來保趙玨登基。趙玨對此也是很感興趣,但畢竟手下無人,於是在王府開設招賢館,聘請天下英雄,名義上在王府內為王官,實際上都封給以後謀反時的官職,為將來的起兵做準備。
在他的聘請的英雄名單上,武將一列,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龐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