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操縱術(1 / 3)

掌控他人,從“心”開始

用“我們”化敵為友

說話時,常用“我”開頭或代表自己觀點的人,敵人隻會越來越多;而常用“我們”的人,敵人也會變成朋友。“我們”“大家”這類字眼,容易讓對方產生錯覺,搞不清你的立場,總以為他與你是同一戰線的,你也會少一個對手,多一個朋友。

自古就有許多政治人物或領導者,都利用這種“我們”策略來籠絡人心、化敵為友,當他舉起手中的刀槍或拳頭時,成千上萬的聽眾同樣也會舉起拳頭高喊他的名字。

往往偉大的人物都是非常有號召力的,他們通常能夠靠著演說,將聽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們善於運用語言策略和肢體語言讓廣大群眾認同他並產生共同意識。演說中,他們會一直使用“我們”“我們大家”等字眼,來籠絡人心,使聽眾產生“命運共同體”的感覺。這樣的演說策略,會使許多人認為這是攸關大眾利害的事情,並非為了個人的利益。

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存有潛在的“自我意識”,誰也不願意被別人左右。如果他認為你是在說服他,那麼他的反抗意識就會更加激烈,而不願意接受你的看法,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在他眼中也不過是為謀取私利而進行的偽裝表演。

經常使用“大家”“我們”這類字眼,會使人感覺到大家是同路人,是生命共同體,於是對方原本頑固的心理防衛會不攻自破,並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你的觀點。自我意識愈強的人,越容易被對方這種“我們”說話策略所催眠。

同樣的道理,男女交往時,更要經常用“我們兩人”來開頭說話,這才會讓對方產生親密感。

當“我們”取代“我”的時候,它所迸發的力量將是無窮的,是不可估量的。成功者通常會有自己的交際圈,人際關係也會很廣泛。我們大部分的成就總是蒙他人所賜。他人常能在無形之中把希望、鼓勵與幫助投射到我們的生命之中,此時,合作便應運而生。合作在有些妄自尊大的人眼裏,或許是軟弱、可恥的事情,但是在智者看來,合作永遠是聰明的選擇。因為合作的前提是以雙贏為目的。尤其在商人麵前,利益為大,所以沒有理由不去建立強有力的同伴群體。除非你不想成功,否則的話,朋友多多益善,特別是結交那些比自己優秀且實力突出的人。記住,“我們”比“我”要強大。

“我之所以能跑在其他競爭者的前麵,就在於我擅長走捷徑--與人合作。在我創造財富之旅中的每一程,你都能看到合作的站牌。因為從踏上社會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隻要存在競爭,就不可能孤軍奮戰,除非他想自尋死路。聰明的人會與他人包括競爭對手形成合作關係,憑借他人之力使自己生存下去並強大起來。”這是洛克菲勒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的。

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業的。隻要有人願意幫你,不斷地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就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我們”比“我”的力量強大,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善用“我們”的力量為“我”所用。

得寸進尺,進門登高

人有一種想保持一致形象的需求,人們不願意被看做是反複無常、莫名其妙的。這種情況下,循序漸進提出要求比乍一上來就提出比較高的要求,要更容易接受。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進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自己的助手到兩個普通的居民小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字標語木牌。

在第一個居民區,他們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人隻有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他們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讚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在自家房前豎立“小心駕駛”標語木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為什麼同樣都是豎牌的要求,卻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是因為當你對別人提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對方很難拒絕,否則,似乎顯得“不近人情”。而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就仿佛跨進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就很難有抽身後退的可能。當再次向他們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這個要求就和前一個要求有了繼承關係,讓這些人容易順理成章地接受。

心理學家D.H.查爾迪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代替某個慈善機構進行了一次募捐活動。在募捐時,對一些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沒有說這句話。結果,前者的募捐比後者要多兩倍。

這就是說向人們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就太不通人情了(先進門檻再逐步登高,得寸就步步進尺)。為了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人們就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個推銷員,當他可以敲開門,跟顧客進行交談時,其實,他已經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能夠說服顧客買一件小東西的話,那麼,他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滿足。因為那位顧客之前答應了一個要求,為了前後保持一致,他的確會有較大可能性接受進一步的要求。

一次,一個旅遊團不經意地走進了一家糖果店。他們在參觀一番後,並沒有購買糖果的打算。臨走的時候,服務員將一盤精美的糖果捧到了他們麵前,並且柔聲慢語:“這是我們店剛進的新品種,清香可口,甜而不膩,請您隨便品嚐,千萬不要客氣。”如此盛情,恭敬不如從命。旅遊團成員覺得既然免費嚐到了甜頭,不買點什麼,確實有點過意不去,於是每人買了一大包,在服務員“歡迎再來”的送別聲中離去。

在中學時代,很多同學都見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男生喜歡上了一個女生,就會找機會向她靠近,先說:“我的橡皮丟了,你能借我用下你的橡皮嗎?”對於這樣一個小要求,通常女生都不會拒絕,也不好意思拒絕。於是,一塊橡皮引發的故事開始了。過不了多久,男生又說:“這道題我不是很理解,你能幫幫我,給我講解一下嗎?”之後呢,“順路,我送你回家吧”……一段美好的愛情產生了。

大學生們,如果一方喜歡另一方,也會采用類似的得寸進尺方法,先從小要求,比如說“能給我你的電話號碼嗎”開始,步步登高。

有的孩子向媽媽要求,可不可以吃顆糖果?當媽媽答應他的時候,他可能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媽媽經常是會答應的。

這個心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要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時,可以不直接提出,因為這個時候很容易被拒絕。你可以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應,再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會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

勿揭人短,顧全對方麵子

人存在於社會上,要扮演各種角色,特別是在互相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尊嚴來支撐。在人際交往中,“麵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麵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不顧別人的麵子,總有一天會吃苦頭。

成熟的人從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別人的壞話,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在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的部位上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部位,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事實上,無論人格多麼高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所謂“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隻要我們觸及對方的“逆鱗”,就會惹禍上身。

人不可能不犯錯,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太光彩的過去,或者有身體或性格上的缺陷,而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短處。每個人的短處都是不願意讓人知道的。所以,與人相處時,即便是為了對方或為了大局而必須指出對方的缺點、錯誤時,也要講究正確的方法、策略,否則不僅達不到本來的目的,還可能會惹下麻煩。

另外,你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得意時就少說話。當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發了財,或是一切順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麵前談論,如果不知道某人正在失意也就算了,如果知道,絕對不要開口。就算在座沒有正失意的人,但也總有景況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還是有可能讓他們反感;人總是有嫉妒心的,這一點你必須承認。

所以,切忌在失意人麵前談論得意之事,因為你的“得意”就是在戳失意者的“痛處”。

有一次,小王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吃飯,這些朋友彼此間都很熟識。小王把他們聚在一起,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目前正陷於低潮的小劉心情好一些。

小劉不久前因經營不善結束了一家公司的經營,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在與他鬧離婚。內外交逼,他痛苦極了。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小劉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小孫因為剛發了大財,賺了很多錢,酒一下肚便忍不住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讓在場的每一位朋友看了都有些不舒服。自始至終,失意的小劉都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還是提早離開了。

小王送小劉出門,走到巷口時小劉憤憤地說:“小孫有本事賺錢也不必在我麵前吹噓嘛!”

小王非常了解他的心情,因為在十年前小王也有過低潮期,當時正風光的親戚在小王的麵前炫耀他的薪水如何高,年終獎金如何多,那種感受就如同把針一根根插在心上一般,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

失意者對你的怨恨多半不會立即顯現出來,因為他們此時無力顯現,但他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泄恨,例如說你壞話、扯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看一看你得意到什麼時候。而最明顯的則是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麵,以免再聽到你的得意之事,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一個朋友。

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對你造成多大的損傷,至少這是你人脈資源上的危機,對你絕不會有好處的。

既然揭人短、觸痛別人有如此大的危害,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在為人處世中盡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麵這幾條意見也許會對你有所裨益:

必須通曉對方,做到既了解對方的長處,也了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在交際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諱,如果你對交際對象的優缺點一無所知,那麼交際起來,難免踏進雷區,觸犯對方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