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品:確定對方的交際品位
送禮是一門學問,會送禮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歡心,而會觀察送禮人則能看透人心。禮物雖小,卻能反映出送禮人的心意,同時也代表送禮人的眼光和品位。
送禮當然要看對象,一個人所贈送的禮物不僅代表本人的表現自己的方式,還要迎合對方的喜好。
比如,在生活中比較注重現實的人,所贈送別人的禮物也非常實際。他們選擇的禮物通常是實用型、經濟型的,而不會考慮禮物的包裝和品牌。這種人常用自己的眼光去選擇禮物,而忽視對方對禮物的喜好,所以他們送出的禮物往往令對方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對方可能是個唯美主義者或喜歡浪漫情調的人,太實用的禮物看上去也許不太適合。
與之相反,喜歡送浪漫型禮物的人,通常會獲得異性的芳心。但這種浪漫的激情通常會很短暫,而所送的禮物也隻不過是贏得對方的歡喜罷了,實用性不大,所以浪漫型禮物多具有象征意義,不太有使用價值。
有的送禮者不會根據流行和對方的心理來選擇禮物,他們認為,高檔的禮品才能體現出禮物的價值和自己的誠意。所以,這種人不管禮物是否新潮還是已經淘汰,不管是否有品位,隻要價錢夠高,就算上品。由此可見,喜歡送奢侈禮物的人在生活上比較大方,凡事不斤斤計較,想用自己的闊綽行為來贏得受禮人的歡心。然而,受禮人在收到這些人的奢侈禮物時,心裏可能會想,把這個奢侈禮物換回多樣同價值的禮品會更實惠。
還有的人喜歡自製禮物送給別人,比如親手織件毛衣送給心上人,這種人在生活中是很細心的人,喜歡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花費時間和精力製作特別的禮物,對這些人來說是一件別有情趣的事,而禮物在他們眼裏也變得更加有意義。送上自己製作的禮物,表達自己獨特的用意,同樣也希望對方能夠理解和珍惜自己的情意,是這種人內心最大的渴望,在他們看來,與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分享勞動成果是最幸福的事。此時,禮物已經不單單是一種物品,而是一種特殊的感情語言,傳達的是送禮人對對方的情感和品位。
如果你收到過一條嚇人的“毛毛蟲”禮物,或者打開盒子,裏麵一聲怪叫的禮物,不必害怕,這種幽默型禮物的主人是十分熱情和誠懇的人,之所以送出這樣別具一格的禮物,是他們不擅長表達自己真正的感情的表現。這種人總是先博得對方的開心,開心過後,再讓對方看到自己嚴肅的一麵。這種人的禮物常常令對方大吃一驚,隨後開心大笑或感動得流淚,正因如此,這種人會深得對方喜愛,因為他們的禮物從來都是新鮮的、可愛的和真實的。
有時,送禮人在選擇禮物時並不明確受禮人的喜好,於是挑選了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來替代,認為自己喜歡的對方也一定喜歡。而實際上,別人並不喜歡他送的禮物。按著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禮物的人,凡事以個人為中心,很少替他人考慮,所以很少花時間去琢磨對方喜歡什麼樣的禮物。他們對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但卻不明白,為何自己的眼光總不被他人所欣賞。
具體的禮物也能反映出送禮人的性格和品位。比如,喜歡送人服飾的人,表示想與對方保持親密關係,或者表示彼此的關係非同一般;喜歡送人食物的人,希望得到受禮人一家人的喜愛,借助食物來表達自己的關懷和真誠,會讓這種人覺得更實際;喜歡拿各地特產當禮品贈送的人,表示送禮人非常注重人際關係,努力想使對方喜歡並感動,這種人不喜歡平凡的事物,想借助獨特的送禮品位來贏得對方的重視。
高度中的奧妙,位置裏的講究
落座的位置無非是這樣幾種:坐在身旁、相對而坐、背對而坐和隨處而坐。心理學家認為,落座的位置和距離雖然是人們不經意中作出的選擇,實際上它能反映出與人交往的心理距離和感情親疏。
坐在正對麵和旁邊,其表現的心理狀態有所不同,麵對麵坐著有一種距離感。這時,兩人之間有一張桌子或什麼東西之類的障礙物會感覺比較舒服。而坐在側旁的時候,就沒有如此的限製,大多數人采用親密的距離並肩而坐,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注視相同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某種連帶感。而麵對麵的坐姿,雙方都處於可以觀察對方的最佳位置上,很容易產生視線衝突,造成對峙或尷尬的狀態。
情人之間的談心通常是依偎身旁而坐,表示彼此親密無間的感情。兩人對弈,則要相對而坐,才能平衡彼此的距離,集中精神進行比賽。
平常與人交談,如果對方坐在你的對麵,並且態度嚴肅認真,則說明對方想要告訴你重要的事情。因為對麵而坐,更能有力地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意,同時吸引對方的關注。
如果是多人場合,有人選擇較遠的座位落座,則說明此人不想參與談話,或對話題不感興趣,隻想做個聽眾而已。如果是日常交往,選擇離你的座位稍遠的人,說明彼此的交往有一定的距離,感情並未達到深厚的階段。
如果對方和你呈對角線的方向而坐,這表示對方要幫助你,這時應及時提出自己的需求或條件,以把握時機。
座位的遠近或方向所反映出來的人際距離通常在會議中得到最好的體現。比如,選擇坐在自己身旁的人,表示對自己有好感;有別的空座不坐,故意坐到你的對麵的人,可能表示對立;坐在對麵的人,如果采取正麵相對的姿勢,則可能給你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而微側身相對而坐的人,帶來的緊張感就不會很強烈。
斜側著身子,且大半身體占用了桌子的很大空間,可以與人進行比較輕鬆的談話,適合愉快地閑聊。選擇坐在轉角或直角的位置上的人,往往會采取這種方式與人交談。
又如,在大學的教室裏,如果有人想積極參與討論,這些學生大多數會坐在教室前麵的位置上;反之,有些學生不常來上課,一定會坐在教室後方,對於本科目不感興趣的人,也會選擇坐在後麵。
從交往的朋友判斷人的性格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若一個人有追求、有事業心、有責任感,那麼他結交的人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優點。但如果一個人懶惰、沒有生活目標、不願意付出努力,他結交的朋友也一定會具有同樣的性格。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暈影定律”。
狐狸與野狗碰到一起,聊得很投機,於是搓土為香,結拜成兄弟。成為兄弟之後,它們相約一起去打獵,回來下酒。
於是它們上路。遠處跑來一隻兔子。狐狸一見,指著兔子說:“好肥的一隻兔子,快追啊。”野狗一見,“汪汪”地叫了兩聲,衝了上去,可是衝了幾步,卻沒看見狐狸跟上,心想:“憑什麼要我去努力,他卻等著吃白食呢?”於是慢了下來。
狐狸見狀,問:“狗兄弟,你怎麼了?”
野狗回答:“我的腳有些痛,狐狸大哥你去追吧。”
於是狐狸也裝模作樣地追了幾下,可是兔子早就跑遠了。
這時迎麵來了一位獵人。狐狸與野狗一看,抱頭鼠竄,作鳥獸散了。
若一個人的朋友就如這“狐朋狗友”一般,我們又怎麼可以相信他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通過一個人周圍的人來判斷他這個人是否可信。
有一次,比爾·蓋茨為了得到一筆風險投資,他必須說服風險基金的董事會相信自己開發的電腦軟件能夠賣給千家萬戶。那時的蓋茨還處於事業剛起步的階段,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董事會看著這位略顯內向,精於技術但不善於交往的年輕人,顯然無法相信他。這時,蓋茨把另外一位年輕人介紹給在場的董事會的成員,這就是史蒂夫·鮑爾默,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MBA,以流暢的語言向大家介紹著這款新軟件的特性,他流暢的談吐,自如的表現,征服了董事會,蓋茨向董事會成員介紹說:“他將成為我的銷售助手。”
鮑爾默曾在寶潔公司、杜邦公司任高級行政管理人員,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在一次商務晚宴上蓋茨與他相識,隨後兩人結為好友。此時,已經壯大的微軟公司急需一位有著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首席執行官,於是,在蓋茨的盛情邀請之下,鮑爾默出任微軟公司的CEO。董事會看到這一技術天才與銷售天才的完美組合,也出於對鮑爾默的信任,便對投資再也沒有猶豫。1985年,在兩人的努力下,視窗軟件如期上市,鮑爾默在“視窗95”“視窗98”“視窗2000”與“XP係統”的開發推廣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微軟帝國的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蓋茨也沒有辜負董事會的信任,他不僅自己成了世界首富,也使這些投資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我們不僅要從一個人的交友中去判斷他是否可信,我們自己也要慎交朋友。
有些人推崇“為朋友兩肋插刀”,喜歡結交朋友。即使對對方的底細全然不知,也毫不在意。在酒桌上相聚,推杯換盞,稱兄道弟,視為知己;在朦朧醉意之中,便視為好友。其實,這樣的朋友是經不起考驗的。
明代文士蘇竣把朋友分為四類:第一類朋友可以監察自己的過失,指出自己的不足,稱為“畏友”;第二類朋友可以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稱為“密友”;第三類朋友可以相互嬉戲,結伴玩樂,稱為“昵友”;第四類朋友是有好處就在一起,遇到困難就遠遠地躲開,稱為“賊友”。這第四類的“賊友”,就是狐朋狗友的意思。狐朋狗友,有則聚,無則散,今天還稱你為密友,明天就有可能出賣你,多交無益。
由此可見,益友使人成功。不要輕易結交那些酒肉朋友,多結交幾個事業上的夥伴,才會促使自己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