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陶國相
陶國相,1965年生,中共黨員,雲南景東彝族自治縣人,現任雲南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1985年畢業於雲南民族大學政法係本科,1988年獲北京大學哲學係碩士學位;2005年獲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學位。曆任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鎮沅縣縣長助理、常務副縣長、縣長,原思茅地委委員、思茅市委書記,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省委“610”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求是》雜誌社總編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迪慶州委副書記,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雲南演藝集團、雲文(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思想史研究會副理事長、省文聯副主席、省民族學會副會長。參與中央有關部委和省多項重要課題研究,參與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工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製定。主要著作有《雲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研究》、《三個代表與創新》、《大道之行》、《科學發展觀與新時期文化建設》等6部。《科學發展觀與新時期文化建設》被列為雲南省2008年重點扶持學術出版著作,2009年3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對該書作推介。曾在《人民日報》、《求是》、《人民論壇》、《學術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雲南社會科學》、《民族藝術研究》、《新華文摘》等雜誌發表論文10多篇;在求是雜誌社工作期間,參與了中宣部組織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課題研究;參與了中央領導批示、中宣部組織的“以人為本”課題研究,負責編輯含中央主要領導在內的文章36篇;主持製作了大型政論片《東方之光》和曆史文獻片《西南聯大啟示錄》,並獲“五個一工程”獎和金鷹獎。參與了《雲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實施綱要》的研究,組織實施多項大型活動;參與組織打造《舞彩雲》等藝術精品,主持創作拍攝《香格裏拉》等多部影視作品。
二十五、李學良
李學良,又名為則,1966年生,雲南省元陽縣人。1985年畢業於紅河州民族師範學校,同年參加工作,從事小學語文教研工作。1993年7月調入紅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從事民族學研究。1987年後在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進修曆史、英語及民族學碩士課程。2000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致力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滇南少數民族農地利用模式變遷的研究。2003年畢業後,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任副館長,主管館內科研和文物部相關工作。現在國家文物局工作,先後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處長,政策法規司新聞宣傳處處長。1995年出版專著《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態研究》,是較全麵、集中、係統地探討哈尼族宗教的第一本專著。2006年出版專著《滇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研究》,先後發表《文明的曆史腳步——建國以來滇南少數民族農地利用模式的變遷》、《關於昂瑪神的性質》、《紅河南岸與西雙版納稻作文化的差異》等20多篇論文。
二十六、王曉凡
王曉凡,1968年生,雲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人,著名青年導演。1997年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獲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戲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戲劇學博士學位。2007~2008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考察學習。2007年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積極參與高校內的學生戲劇活動,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多家高校的劇社進行過合作,被譽為“中國校園話劇第一人”。主要作品有2002年在中央戲劇學院排演俄羅斯劇作《自殺者》;2000年排演《培爾·金特》赴歐洲參加國際戲劇節;2005年作為總導演創作了《挪威經典童話劇演出》;2006年在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排演話劇《大馬戲團》;2006年導演的音樂劇《中國蝴蝶》赴韓、美交流,並獲得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組織獎。其他導演作品有《雷雨》、《北京人》、《思凡》、《群猴》、《潑婦》、《狗眼》、《一幅喜神》、《南歸》、《屏風後》、《青春之歌》、《綠蔭裏的紅塑料桶》、《一隻馬蜂》、《古潭的聲音》、《和氏璧》、《暗戀桃花源》、《這個春天沒有約會》、《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櫻桃園》、《村居一月》、《天邊外》、《埋葬死者》、《仲夏夜之夢》、《馴悍記》、《威尼斯商人》、《培爾·金特》、《蠢貨》、《小王子》、《和天使在一起的20分鍾》、《坦白》、《後方的瞬間》、《主角登場》、《紅色康乃馨》、《貴婦還鄉》、《魔椅》、《我們和他們》、《啊,荒原》、《愛情書簡》、《中鋒在黎明時死去》、《鬼魂奏鳴曲》等。發表《中國學校演劇的回顧、現狀及前瞻》、《把觀察生活教學貫穿到整體導演教學中》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