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1章 後記(1 / 1)

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近一二十年來,回族史研究的成績是比較顯著的。我在1988年調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從此得到了向回族史界的前輩和同行們請教和學習的機會。

1988年我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申請課題《西北回族的曆史發展及其走向現代化之路》得到批準並獲得資助,在與寧夏人民出版社商談科研成果出版計劃時,出版社的負責同誌建議寫成一部回族史,這樣將會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益。我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在1989年向國家民委申請課題立項,也得到批準。以後便緊鑼密鼓地製定寫作提綱,建立寫作班子,到1992年底終於寫出了約四十萬字的初稿。

80年代至90年代初,回族研究的新成果不斷問世,特別是我在主編《中國回族大詞典》過程中接觸了更多的史料和國內外研究成果,對初稿愈益感到不滿,遂決定重新改寫,擴大篇幅。1993年我調到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因忙於事務,擴寫工作受到影響。1995年,我邀請寧夏大學霍維洮、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餘誌勇兩位中青年學者到廣州工作一段時間,研究了增修方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增修任務。

現在讀者們讀到的這部《中國回族史》,第一章唐宋時期的回族先民,最早由北京教育學院朱筱新副教授和寧夏大學錢誌和教授起草的,最後由邱樹森改寫並增補了文化宗教和其他部分;第二章元代的回回人,自始至終由邱樹森完成;第三章明代的回族,最早由寧夏社會科學院丁國勇研究員、南京大學伍貽業教授、寧夏大學錢誌和教授(經濟部分)執筆,後來由餘誌勇全麵改寫、增補,邱樹森增寫了文化部分;第四章清代的回族,最早由中央民族大學李鬆茂教授、伍貽業教授和餘誌勇(經濟部分)執筆,後來由霍維洮作了部分補充和改寫,邱樹森增寫了文化部分;第五章民國時期的回族,由中南民族學院答振益教授、許憲隆副教授執筆,最後由霍維洮作了部分調整和增補,邱樹森改寫和增寫了文化宗教部分。全書打印後,編委會又進行了認真修改,伍貽業、李鬆茂、丁國勇、答振益等副主編在百忙中認真校閱,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

《中國回族史》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全書雖然由我定稿,但在工作過程中深感自己學識淺薄、知識匱乏,還難以對曆史現象的內在聯係、回族文化和宗教思想深奧的內涵作更深入的探微。如果說這本書能做到較充分地把學術界研究的成果予以吸收,在局部方麵有所突破,那是許多執筆者多年心血的結晶。《中國回族史》的出版能為今後回族史研究起一點推動作用,為學術水平更高的多卷本回族通史的問世做一塊基石,我和副主編、編委、作者們,將聊以自慰。

《中國回族史》在寫作過程中和全書討論稿清樣出來後,一直得到民族史專家和回族史專家的指導和幫助。原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銀川市委書記陳育寧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楊懷中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餘振貴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哈堅主任,寧夏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輯徐莊、湯曉芳編審等在為本書作結題鑒定時,對書稿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也指出了書中的不足之處,為本書進一步修改提出了許多具體的真知灼見。

本書責任編輯湯曉芳編審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勞動決不少於我們任何一位作者。從全書的結構章節、整體設計到史料運用、文字殺青,她都傾注了無數心血。

在此,我代表編委會向責任編輯及上述各位專家表示由衷的感謝!

邱樹森

一九九六年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