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原序(2 / 2)

以文化而言,從回族先民入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以掌握華夏文化、發展華夏文化為己任,千百年來,回族中不知湧現了多少卓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醫學家、工程家……進入近代後,許多回族人士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貢獻。回族以其文明的高起點,始終注意吸收別人的優秀文化,不斷提高本民族的素質,昂首闊步地跨入現代文明民族的行列。

第四,“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為回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友好相處創造了條件。千百年來,回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是一部民族友好的關係史。

回族先民入華和回回人大批東來之時,中國這片土地雖然十分遼闊,但生存空間並不十分寬裕。唐宋時期的回族先民以經商為主,他們在華定居以沿海城鎮為多,逐漸添置田宅,或雜居於當地居民之中,或自相聚居形成“蕃坊”。蒙元以來,入華的回回人數以十萬計,除少數為官為宦者外,多數軍士、平民以務農為主,依靠軍屯、民屯獲得貧瘠的土地,在縫隙中求生存,因此更需要與當地漢民和其地民族友好相處。回漢各族人民共同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鬥爭,就是最好的例證;“回爸爸,漢媽媽”“哈剌回”“回回達達”“藏回”“卡力崗回”“托茂回”……也是最好的例證。

回族與漢族等各民族的友好關係史是回族研究的新課題,我們相信這方麵的研究也會取得新的成果。

以上所歸納的我國回族的幾個主要特點並不是完整的。但這些認識也是回族史研究者經過許多年研究,從許多史料中認真分析得出來的。

回族研究在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中外學者關注的課題。我黨在延安時期,就曾組織過對回族的研究,編寫出版過著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對回族曆史資料的整理出版和社會現狀的調查,編寫了《回回曆史和現狀》《新中國的回回民族》等著作。1978年是我國回族研究進入新階段的重要一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時,《回族簡史》正式出版,這本簡史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比較全麵地闡述了回族的曆史發展,並引發了對回族曆史研究熱烈的討論。同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也為民族史研究開創了新局麵。

近二十年來,我國回族研究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麵貌。在老一輩回族學者白壽彝、楊誌玖等帶領下,一大批中青年回族學者茁壯成長,在寧夏、北京、蘭州和全國各地湧現了許多學有專長、勤奮上進的回族專家,他們在回族史、回族文學、伊斯蘭教等方麵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族研究的蓬勃開展也吸引了從事民族史、元史、科技史、文學藝術史、語言學等方麵的其他各族學者,他們與回族學者一起為推動我國回族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邱樹森教授主編的《中國回族史》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回族通史。作者們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努力發掘史料,在詳細占有史料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研究,從中得出科學的結論。作者們以寬闊的視野,從中外關係發展的角度,詳細論證回族的族源及其聚合;從中國曆史發展的線索,置回族於全國大環境內,詳細論證其政治活動與經濟結構;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角度,探索回族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內涵以及伊斯蘭文化的中國化問題。還應該指出的是,作者們十分重視吸收中外學者特別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者的學術成果。科學研究不能從零開始,而是幾代人的積累,隻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創新。我相信,這部回族史的出版,將為今後內容更翔實、學術水平更高的回族史的問世,打下一個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