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原序(1 / 2)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白立忱

《中國回族史》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國家民委“八五”社會科學科研課題、寧夏“八五”社科出版規劃項目,經回漢學者多年研究、探索,辛勤筆耕,現在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這是我國回族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也將對我國今後的回族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回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成員,在她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因經濟文化起點高、族源眾多、“大分散,小集中”,在千百年曆史發展的軌跡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首先,回族在中國古代曆史舞台上有許多政治家發揮了治國的才能,一度曾經影響了中國曆史的發展;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回族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光輝篇章。

如果說唐宋時期的回族先民還是外來的“蕃客”“胡商”,那麼隨著元代回回戶籍的確立,回回人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後,回回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躍,馬合木·牙剌瓦赤在中亞的施政、賽典赤·贍思丁治滇、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海瑞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在中國世代民眾中留下了眾口一詞的讚揚;蒲壽庚、阿合馬、伯顏、倒剌沙……雖然評價不一,但他們畢竟影響了一段時期的中國曆史。

鴉片戰爭後,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回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一樣,投入到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和武裝反抗腐朽的清王朝的鬥爭中。鴉片戰爭中的處州總兵鄭國鴻、甲午戰爭中駐平壤的總兵左寶貴,以及千千萬萬浴血戰場、抗擊外敵的回族軍民,其事跡可歌可泣;鹹豐、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此起彼伏,綿延數十年,動搖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回族誌士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但是推翻清朝以後國家並沒有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民族並沒有爭得平等的權利,一些先進人物又投入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回族中的先進分子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回族人民開始找到了解放自己的正確道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回族同胞留下了豐功偉績,並與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所以,回族是一個具有悠久革命傳統的少數民族。

第二,回回民族從其先民開始,即具有文明程度很高的特點,通過從世界各地來華的穆斯林引進的伊斯蘭文明,並使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因而大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

回回民族形成的過程與中國其他大部分民族的形成過程是相迥異的。許多回族先民來自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阿拉伯、波斯地區,這裏早就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彙點。自從伊斯蘭教在阿拉伯興起後,伊斯蘭宗教文化和阿拉伯世俗文化通過來華的穆斯林傳入中國,從此中國國土上有了伊斯蘭教,阿拉伯及波斯的植物、手工業產品、天文曆法、數學、化學、醫學、文學、藝術……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元代,穆斯林東來進入高潮,中亞、西亞的伊斯蘭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明代,直到萬曆年間,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突厥語族和東南亞的“寄住回回”“歸附回回”依然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文明,在中國不斷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充實和提高。伊斯蘭文明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在中國得到了應有的地位,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回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由於千百年來她的兼收並蓄,使族體不斷壯大,文明不斷提高,以至發展成今天擁有千萬人口的現代民族。

回族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西交通的暢通和中外關係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唐帝國的昌盛,使這兩個偉大的國家得到了溝通。從唐到明前期,中國一直是開放的時代,沒有開放,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就不可能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

回回民族的先民要在中國這塊以漢族為王的土地上生存,必須不斷壯大,必須不斷吸收中國固有的文化。回回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以兼收並蓄的氣概,不斷壯大族體,並使伊斯蘭文化中國化,這是回回民族得以壯大的關鍵,而回漢通婚是回族族體壯大的重要因素。

以宗教、習俗而言,回回人恪守伊斯蘭教規,曆千百年不棄,足見其信仰之誠。但伊斯蘭教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取得教外數以千萬計人們的理解,因此,伊斯蘭教必須中國化,必須進行改革,這就有“以儒詮經”的出現和清末的宗教改革浪潮,因此中國的伊斯蘭教更具有中國的氣息,更適應中國的傳統道德與文化,中國化的伊斯蘭教更加發展了。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的伊斯蘭教在曆史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排斥其他宗教的活動,相反,曆史上曾留下了蒲壽庚請封媽祖、賽典赤提倡儒學等佳話,這並不說明這些回族人物已經改宗,恰恰說明了回族對其他宗教的寬容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