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安尼瓦爾·巴依圖爾(1938-1991)
柯爾克孜族曆史學家。新疆溫宿縣博孜東鄉人。1953年畢業於新疆學院(現新疆大學)曆史地理係。同年參加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社會曆史調查組赴柯爾克孜族地區做社會調查。1961年在中央民族學院學習。1962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開始研究新疆各民族曆史,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先後與他人合作撰寫《柯爾克孜族簡史》、《新疆地區與祖國內地》、《中國柯爾克孜文學概況》等重要著作。著有《柯爾克孜族史稿》(柯爾克孜文一冊,吉爾吉斯文,上下冊)、《新疆民族史》等。發表了《毛拉穆沙·薩依然米及其名著伊米德史》、《略論阿帕克和卓》、《察合台文和察合台文獻》、《柯爾克孜族對祖國統一的貢獻》、《新疆與內地的曆史交往》等論文。曾相繼用現代柯爾克孜文、維吾爾文翻譯了察合台文獻《樂師傳》、《柯爾克孜族世係》、《薩依然米古詩選》、《伊米德史》等察合台文重要著作。積極參與《維吾爾族簡史》的修改工作,審定《維吾爾文學史綱要》、《維吾爾族曆史》(上冊)兩書。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還多次應邀到中央黨校、中央民族學院、中央幹部管理學院為新疆各民族幹部講授新疆曆史。先後編寫了《關於新疆曆史的若幹問題》(維文)、《研究新時期的民族、民族史的若幹問題》等講義近90萬字。在擔任新疆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顧問期間,曾相繼在各種會議上,做了題為《關於整理、出版民族古文獻的若幹問題》、《新疆伊斯蘭教在信仰和儀式上的特點》、《新疆伊斯蘭教伊禪派的曆史和現狀》、《柯爾克孜族文學淺談》、《<;福樂智慧>;中有關古代突厥語族天文曆法觀的記載》等學術報告。1985年當選為新疆柯爾克孜語言文學曆史學會第一副會長,並分管曆史研究工作。曾先後兩次組織學術研討會討論柯爾克孜族語正字法及柯爾克孜英雄史詩瑪納斯《瑪納斯》,主持全國柯爾克孜族阿肯(民間歌手)彈唱會,還組織各地會員對柯爾克孜族的曆史、語言、民間文學進行調查,初步建立起學會的資料庫。1991年在土耳其講學期間猝逝。中國政府派專機將遺體運回故鄉烏魯木齊安葬。生前曾擔任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學會、中國民族曆史研究學會、中國突厥語研究學會、中國古人類研究學會、中國北方民族哲學思想研究學會、新疆宗教研究學會、新疆柯爾克孜族語言文學曆史學會的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
7.買買提艾沙·阿依白爾迪(1916-1971)
阿克陶布倫口人。1945年8月參加蒲犁革命,曾先後擔任副團長、解放委員會委員、副軍事總監等職。1947年4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1949年4月釋放。新疆和平解放後當選為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員,並擔任自治區副廳長。1950年任新疆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1951年8月任喀什行署副專員。1954年2月,任柯爾克孜區域自治籌委會主任,4月,當選為新疆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7月,任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州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任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71年病逝。在擔任柯爾克孜區域自治籌委會主任期間,對柯爾克孜區域自治的各項重大問題,如自治地方的行政區劃、民族組成、自治地方的名稱、幹部比例等一係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廣泛征集和聽取各族群眾的意見,進行充分的協商,在短短的幾個月中,足跡遍及柯爾克孜族聚居區的山山水水,為籌備自治州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任州長期間,為自治州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50年代,組織由阿不都卡德爾·托合塔諾夫等5人組成文字研究會,對柯爾克孜文進行改革,編寫柯爾克孜文正字法、語法等教材,經上級審批後,在柯爾克孜族中使用,對柯爾克孜族文字的統一、規範化做出了貢獻。1956年,親手創辦柯爾克孜族第一所中等師範學校,校址設在自治州的首府阿圖什,當年就招生200餘人。這所學校為自治州的教育事業輸送了大量人才。隨後,他又著手進行柯爾克孜文版《克孜勒蘇報》的籌建工作,1957年1月1日,柯爾克孜文版《克孜勒蘇報》創刊。從此結束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無報紙的曆史。在他的關心下,成立了柯爾克孜族第一個專業文藝創作、表演團體——自治州文工團,首次將千百年來流傳在柯爾克孜族民間的敘事長詩《阿克薩特肯》搬上舞台,受到各族人民的讚譽。尤為重視各民族幹部的培養選拔工作,曾先後選派各民族幹部去中央民族學習,這些幹部回自治州後,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做出了貢獻。十分重視克孜勒蘇自治州的經濟建設和各項基礎工程的建設,對農區的“五好”建設、牧區的草場建設、居民點建設和自治州的道路、水利等基建工程,都常抓不懈,初步改善了農牧業的生產條件,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50年代,在建設被讚譽為“帕米爾高原上的明珠”的新興工業重鎮康蘇中,也灑下了不少汗水。作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第一任州長,為自治州的各項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