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柯爾克孜族的精神文化(19)(2 / 3)

木匠們利用民族圖案,巧妙地做過漂亮的碗套、箱子、落被子用的支架和氈房門。他們就地選用樺樹、柳樹、檜、白樺樹和杏子樹,在有些地區使用鬆樹和核桃樹。在門和櫥櫃相互重複使用的圖案中,可以發現與花氈子、繡花氈子、繡花掛毯等物品圖案相近、相似之處。木製品的圖案比起氈子、刺繡更清晰。像這樣清晰的柯爾克孜族圖案花樣可以從地毯和纏繞彩色毛線的芨芨草圖案中遇見。特別是,從櫥櫃和氈房門的圖案中能看出成對、成對交叉的角,植物和各種花非常和諧的畫麵。木刻圖案花樣大規模的畫麵使本色的木製品具有一方麵鋪在地上的花氈子曲折的圖案,另一方麵簾子(氈房中放廚具處)邊角圖案相應的美麗而豐富的圖案。因此,木製品對愛好藝術品來說具有吸引力,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在遷移過程中使用方便、平時放在氈房裏的碗套是用木材和柳條編製而成的。大家把它的蓋子和邊沿用“想象”圖案裝飾的。除此之外,鄉村工匠們會製作馬鞍子、庫姆子、二胡等。將自己的技術不斷傳授給後代。優秀工匠製作的作品、圖案區別於其他工匠而具有鮮明的特色。雖然每個工匠沒有自己的製作手法和圖案花樣,但是從他們的精美作品的表麵,我們可以發現柯爾克孜民族圖案的圖案花樣。

皮革製品:

柯爾克孜族的裘皮加工工藝有相當高的水平,從事狩獵的部族,裘皮加工工藝更高。從漢以前古墓發掘的情況來看,古柯爾克孜人生活用品中裘皮製品占很大的比例,從衣著裝飾到日常用品都有裘皮製品。在生產、交通工具中,也有裘皮製品。如以皮帶代替金屬材料連接各種木製的工具部件。以裘皮置於滑雪板底部,以增加其光滑度。以皮革蒙麵做手鼓、庫姆孜等樂器。至於日常生活中的皮桶、皮碗、皮口袋以及皮衣、皮帽、皮靴、皮襪等,就更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牧民都不可少的。現代柯爾克孜人的生產生活用品中,裘皮和皮革製品依然占主要地位,裘皮加工工藝仍然有一定水平。進入柯爾克孜人的氈房,可以看見氈房的壁上掛滿了皮桶、皮壺、皮口袋。他們不僅冬天禦寒的衣服是皮衣、皮褲、皮靴、皮襪、皮手套,就是夏季也還有人穿皮衣服。柯爾克孜人的皮製品大都是自己製作的。他們用駱駝皮做皮碗、皮桶、皮壺;用馬皮、牛皮做鞋、靴;用羊皮做口袋。根據不同形狀、硬度和韌度,製作不同的日用器皿。用土法硝皮脫油,以火烤、煙熏、打磨使皮製品幹燥和增加色澤、亮度和光滑度等,手工工藝有相當水平。柯爾克孜人製作的皮帽,既暖和舒適,又美觀大方,是很受各族群眾喜愛的工藝品。柯爾克孜人的馬鞍馬轡等馬具,做工精良,美觀漂亮,它不僅是集木、鐵、皮革於一身的工藝品,而且是把造型藝術、繪畫藝術、雕刻藝術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品,是柯爾克孜族工藝的代表。

柯爾克孜族能工巧匠們把動物的皮加工成皮革,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民間匠人巧妙地用皮革做成了皮壺、皮桶、小皮桶、馬奶桶等容器。皮桶在擠馬奶、發酵馬奶時使用。那麼皮壺、馬奶桶可以盛奶子、酸奶、馬奶等食物。老前輩們說:“好的皮壺是遷移隊伍的一道風景線”。皮壺上耀眼的圖案見了使人眼饞。皮壺製作成各種圖案,腹部的圖案也相互有所區別。從中可以分辨“羊角”、“烏鴉抓”等圖案花樣。這漂亮的餐具在遷移和招待客人時專門用於盛馬奶。製作皮壺時先選好皮革,表麵作圖案,取下馬尾巴幾根穿於針後,將邊沿縫製。皮壺通過縫製成型後,用骨骼或鐵做成的工具烙線形圖案。通常,圖案做成後,皮壺將熏的。頸部較長,有時做有耳部,底部較寬。皮壺兩側肩部像羊角,似乎使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美風采。從前,放在招待客人的宴席邊的皮壺倒飄香的馬奶是柯爾克孜人民好客和豪邁的象征。皮壺自身的身影在民間手工藝術中,具體地說,柯爾克孜族圖案中作為圖案花樣一直發揮著作用。如果我們對許多物品表麵作皮壺美麗圖案花樣的傳統加以解釋,那將表明衣食足的象征。工匠們也給皮桶和小皮桶印圖案。能工巧匠利用軟皮革縫製衣服。這些能工巧匠縫製的衣物現在我們隻能從展覽館裏見到。通過軟皮表麵印圖案,可以做氈房裏的各種裝飾。其中的圖案與繡花掛毯圖案很接近,成為掛在上座部位繡花掛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