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是大自然恩賜給工匠們的禮物,是遍布柯爾克孜草原、山區的抗寒性植物。等成熟後收割,將其曬幹後裁齊,然後按照理想的圖案和形狀將染成各種顏色的羊毛纏繞至事先用針尖標識的位置。固定木棒兩端,用纏繞在橢圓形石頭上的粗羊毛線或駱駝毛線編織纏繞各種顏色羊毛的芨芨草。有時利用從皮革剪下的皮線代替粗毛線。民間工匠們根據這種方法民族性圖案印在氈房外牆壁芨芨草、簾子(氈房中放廚具處)和芨芨草門。我們可以看到形成於這些芨芨草的無重複性景色的準確、恰好分布,地毯上圖案顏色的鮮明、相互交叉呼應和重複。像“脊椎”、“馬蹄鐵”、“花珠串”圖案花樣是芨芨草門的屬性,“刺繡”圖案和“方格”、“驅邪符”、“角”、“農具齒”、“鐵鏈環”等圖案花樣是簾子(氈房中放廚具處)的屬性。那麼,芨芨草簾的圖案比起它們的標準和景色稍有區別。繞製芨芨草簾時紅、藍顏色占絕對優勢,使其圖案更加鮮豔。白、黑、黃、綠顏色在多數情況下,作為輔助顏色在第二階段起到增添光彩的作用。柯爾克孜族人的草編織品,大都是用岌岌草編織品而成。這種編織品就地取材,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人人會製作,經濟實用,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本民族獨有的手工藝品。主要織物有:氈房門簾、氈房內的牆圍、臥室和廚房的隔牆、曬奶酪的曬席和捆草、栓羊的草繩等日用品。
柯爾克孜族的草編織品,大都用芨芨草編製而成。這種編織晶就地取材,工藝簡單,人人會加工製作,且成本低廉,經濟實用,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本民族獨有的手工藝品。每年九月份,柯爾克孜牧民把滿山遍野的芨芨草,連根拔下,曝曬數日,等幹後,剝去外皮,取掉根梢,根據需要截成各種長度,然後用染成各種顏色的毛線,按設計的圖案和花紋,將芨芨草編織成他們需要的氈房門簾、氈房內的牆圍、臥室和廚房的隔牆、曬奶酪的曬席和捆草、拴羊的草繩等用品。柯爾克孜族的芨芨草編織品上的美術圖案,基本上和他們繡的花氈子上的圖案相同,隻是采取了獨特的編織方法,使這些圖案中的形象生動地活躍在芨芨草編織物上。他們用芨芨草編織的門簾,上麵有飛禽走獸,高山瀑布,邊上有流雲浪花,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門簾,將大自然多種美麗的形象,皆收其中,使得小小的門簾繁花似錦,別具風采。氈房內的牆圍,更是他們獻藝的廣闊天地,在這長短約十米的牆圍裏,經過他們巧奪天工的編織,幾乎將柯爾克孜人的高山牧場,遼闊草原,以及柯爾克孜人的全部生活皆濃縮在這裏,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繪製的柯爾克孜生活的壁畫。圍席中間有奔馳的駿馬,撒歡的牛犢,奔騰的大河,嬉戲的畜群和碧綠無垠的草原,或展翅欲飛的山鷹、百靈,或山尖奔跑的黃羊,野鹿,就連廚房的隔牆,也要編織上雪山大河,草原及氈房的圖案。甚至最簡單的曬席,也要編上雲彩做花邊,以鳥獸蟲魚為主體的圖案。柯爾克孜人用芨芨草編織的圍席,與現代絲綿織品相比,也不遜色,柯爾克孜人用芨芨草編織的各種圖案,線條清晰,色彩豔麗,顏色和諧,美觀大方,可以與刺繡和繪畫媲美,並且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和透視感。在柯爾克孜人的牧區,不論你走進那一家牧民的氈房,那一幅幅芨芨草編織品與金絲絨、絲綢織物精心繡製的炕圍、壁掛以及色彩豔麗的花氈子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給人以美的享受。芨芨草在柯爾克孜人眼中,比其它植物身價要高得多。柯爾克孜人酷愛芨芨草由來已久,在柯爾克孜族中還流傳著一個奇特的傳說:據說當年芨芨草曾給予了柯爾克孜英雄瑪納斯以極大的援助。那是瑪納斯在一次追擊卡勒瑪克人的戰鬥中,雙腿緊夾馬肚,雙腳緊蹬馬鐙,立在馬上,揮鞭摧馬,直追窮寇,但因用力過猛,靴底被蹬掉了。就在這緊要關頭,瑪納斯看見路旁有叢芨芨草長得很茂盛,他急忙跳下馬,拔了又粗又壯的一根把靴底縫了起來,又急忙跨上了戰馬,向敵群衝去。等戰爭結束後,瑪納斯向戰友談起此事,並脫下靴子看時,用芨芨草縫的靴底,依然牢固如初。人們在齊聲稱頌這是真主在幫助英雄扡王的同時,對芨芨草也倍加稱讚。從那時起,芨芨草就身價百倍,在柯爾克孜族居住的地方,用芨芨草(阿合奇)命名的地名越來越多,用芨芨草編製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品,也越來越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