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語言文字
柯爾克孜族語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生活在新疆南部語維吾爾雜居的柯爾克孜族兼通維吾爾語,而生活在北疆,與哈薩克雜居的柯爾克孜族則兼通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與漢蒙族雜居的柯爾克孜族基本上已經忘記了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和蒙古語。柯爾克孜語同其他突厥語民族一樣,屬於粘著語類型。它有34個音位,其中輔音音位20個,元音音位14個,元音中短元音8個,長元音6個。長元音的存在,是柯爾克孜語區別於其它突厥語的特征。柯爾克孜語元音和諧律十分嚴謹,輔音同化現象較多,語法附加成分有比較多的變體。元音和諧律不僅表現在詞本身的音節中,而且也表現在詞的各種成分裏。這可以說,柯爾克孜族區別於其他突厥語的有一個顯著特征。語彙有重音,但重音沒有區別詞義的功能,一本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僅起到加重語氣的作用。重音並不固定,在形容詞變化時,重音往往隨之變動。柯爾克孜語的詞分為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動詞、副詞、連詞、後置詞、歎詞、擬聲詞、助詞等11類。柯爾克孜語中,名詞有人稱、數和格的變化。形容詞和部分副詞有級的變化。代詞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確定代詞、不定代詞、否定代詞、指己代詞、物主代詞、泛指代詞等,有格、數的變化。數詞有格的變化。動詞分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有時態、式(命令式、假設式、願望式)、人稱和體的變化。柯爾克孜族語的構詞方法是在詞幹上加附加成分或采用複合形式。柯爾克孜語的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和狀語都在被修飾語的前麵。
柯爾克孜語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其中關於畜牧業生產、狩獵生活方麵的詞彙特別豐富,保持了古代突厥語詞彙和語言的很多原始特征,而且其形容詞的表現力很強,很生動。比如馬:“吉勒克”;種馬:“阿伊赫爾”;公馬:“阿特”;一歲馬:“庫倫”;兩歲馬:“塔伊”;三歲馬:“庫南”;四歲馬:“披西特”;五歲馬:“阿斯伊”;六歲馬:“埃克阿斯伊”(兩個阿斯伊);七歲馬:“玉其阿斯伊”(三個阿斯伊),十六歲的馬:“奧尼埃克阿斯伊”(十二個阿斯伊)等,並依此類推。對於馬的年齡來說,“阿斯伊”具有固定量詞的作用。牝馬:“巴依塔勒”;三歲牝馬:“庫南巴依塔勒”;四歲牝馬:“披西特巴依塔勒”;牛:“烏伊”;犛牛:“托珀孜或闊托孜”;種牛:“布卡”;公牛:“奧格孜”;母牛:“伊奈克”;牛犢:“托珀克”;綿羊:“考伊”;母綿羊:“索魯克或圖瓦爾”;種綿羊:“考其闊爾”;公綿羊:“伊日克”;一歲綿羊羔:“闊組”;兩歲綿羊:“提謝篾”;三歲綿羊:“托庫圖”;三歲公綿羊:“波茹科”;山羊:“艾奇科”;種山羊:“鐵開”;公山羊:“埃爾凱奇”;母山羊:“索魯克或圖瓦爾艾奇科”;山羊羔:“烏拉克”;三歲母山羊:“且比奇”;三歲公山羊:“塞爾凱”。野山羊:“珂伊科”;羚羊:“吉染”;大頭羊:“庫勒加”;母大頭羊:“阿爾卡爾”等。此外,柯爾克孜語除了保持古老的本民族詞彙和古突厥詞彙外,還吸收了眾多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漢語、蒙古語等外來語言的詞彙。
柯爾克孜語有南、北兩種方言。北部方言是現代書麵標準語的基礎,也是現代柯爾克孜族文學語言的基礎。用北部方言的地區有烏恰縣的黑孜葦、托雲、鐵列克、巴音庫魯克提、烏合沙魯、烏魯克恰提、吉根;阿圖什市的哈拉峻、吐古買提;阿合奇縣全境;烏什縣的牙滿蘇;溫宿縣的包孜洪;北疆特克斯縣的闊克鐵來克;昭蘇縣的沙陀等地。用南部方言的地區是烏恰縣的波斯坦鐵列克、膘爾托考依;阿克陶縣的恰爾隆、布倫口、奧依塔克、克孜勒陶、木吉、哈拉克其克及英吉沙、皮山、莎車、葉城等縣的柯爾克孜聚居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