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柯爾克孜族概況(3)(2 / 3)

從目前我國柯爾克孜族分布的實際情況看,柯爾克孜族目前居住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境內。除此之外,在新疆境內還有伊犁地區特克斯縣闊克鐵熱克柯爾克孜族鄉(1984年6月建立民族鄉),昭蘇縣夏特柯爾克孜族鄉(1984年6月建立民族鄉);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包孜東柯爾克孜族鄉(1985年6月建立民族鄉),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1985年6月建立民族鄉);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科克雅爾柯爾克孜族鄉(1985年3月建立民族鄉);和田地區皮山縣康克爾柯爾克孜族鄉等初級民族自治地方。這些民族鄉的人口構成主體上是柯爾克孜族。除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上述五個鄉級民族自治地區外,在南疆的阿克蘇市、拜城縣、庫車縣、庫爾勒市、喀什市、疏附縣、莎車縣、英吉沙縣,北疆的伊寧市、查布查爾縣、鞏留縣、溫泉縣、新源縣、博樂市、塔城市、額敏縣、克拉瑪依市以及烏魯木齊等縣市都有一定數量的柯爾克孜族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鄉五家子屯,富裕牧場的七家子村以及周邊地區也居住著一部分柯爾克孜族人。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於1954年7月14日成立,由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等三縣一市構成目前的行政區劃。它位於北緯37°41ˊ28〞至41°49ˊ41〞,東經73°26ˊ05〞至78°59ˊ02〞之間。自治州西北部深入昆侖山、天山的崇山峻嶺之中,東南部延伸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喀什噶爾綠洲和阿克蘇綠洲。自治州從東北部的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別迭裏山口起,向西南一直到塔吉克斯坦及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交界的烏孜別裏山口至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個國家的邊界接壤,有長達1170公裏的邊境線。自治州的轄區範圍,外與的兩個國家,內與阿克蘇、喀什兩個地區相連。轄區內包括天山南脈、帕米爾高原、昆侖山脈、塔裏木盆地西緣。自治州境內草原寬闊,高山林立,阿克陶縣境內舉世聞名的“冰山之父”慕什塔格峰和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阿合奇縣境內的卡克薩勒山、卡拉鐵凱山,烏恰縣境內的瑪爾坎蘇山、庫魯木提山、卡普卡山等均都有有名。這些高山之巔均有冰川和厚達百米以上的積雪覆蓋,山間分布著條條冰川,並有冰洞、冰舌、冰湖等分布。重要的河流有托什幹河(卡克夏勒河)、恰克瑪克河、克孜勒河、蓋孜河等。克孜勒河在柯爾克孜語中意為“紅河”。自治州便以它來命名。托什幹河上遊被稱為卡克夏勒河,源自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下遊被稱為托什幹河,是阿克蘇河,即塔裏木河的重要源頭。蓋孜河發源於阿克陶縣境內的蘇巴什地方,是喀什噶爾河的一個重要源頭。流經自治州不同地區。

第三節曆史沿革

公元前3世紀末的秦汗之際,柯爾克孜族被稱為“隔昆”、“鬲昆”或“堅昆”,分布於葉尼賽河流域。它東鄰丁零,南接匈奴、呼揭,西與烏孫、塞種等毗鄰。此時的“鬲昆”還是一個即互不統轄又不錄屬於任何政權的遊牧部落集團。22公元2世紀,柯爾克孜族曾擺脫匈奴的統治建立過自己的汗國。

公元3至7世紀,我國北方的鮮卑、柔然、突厥貴族曾先後統治過柯爾克孜族。公元7世紀上半葉,東突厥汗國被唐朝滅後,柯爾克孜人即歸屬唐朝政府,與中原建立直接聯係。唐朝在柯爾克孜族地區建立了堅昆都督府並任命柯爾克孜族首領俟利發失缽屈阿棧為右屯衛大將軍兼堅昆都督。公元749年,柯爾克孜人被漠北回紇統治。840年,柯爾克孜人乘回鶻(回紇)內亂,在唐朝支持下將其推翻,再一次建立了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天山西部和塔拉斯的汗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麵有長足發展,並成為漠北的兄長。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堅昆的牧地,幅員遼闊。《漢書》記載:“它東去單於庭七千餘裏,南去車室五千餘裏。”23《三國誌》載其“東去匈奴單於庭安息水七千裏,東去車室六國五千裏,西南與康居王治八千裏。”24要是不過分拘泥於距離數是否完全準確,僅就地理範圍而言,這種說法同我們現在已知的柯爾克孜族的發祥地葉尼塞河上遊地區是基本吻合的。根據史書之記載,堅昆在當時不僅幅員遼闊,而且已經是有數十萬人口的族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