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柯爾克孜族概況(2)(3 / 3)

在我國,通常將國外的柯爾克孜族音譯為“吉爾吉斯”。實際上,“柯爾克孜”和“吉爾吉斯”都是對這個民族的漢語音譯或轉音。從國際曆史格局上看,柯爾克孜族從古至今可以說有兩個主要的聚居地。一個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南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遊地區,這是柯爾克孜族的發源地,也是其祖先首先開發和繁衍之地。第二個就是目前的天山南北、中亞伊塞克湖周邊及西南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以及帕米爾高原等。

從古至今,由於戰爭和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各個曆史時期,柯爾克孜族的分布地區都有不同的變化。首先在史書上所記載秦漢時期的柯爾克孜族先民堅昆的分布地區在《漢書·匈奴傳》中載:“堅昆東去單於庭七千裏,南去車師五千裏,西南去康居界三千裏,西去康居王治八千裏”。16到了唐代黠戛斯時,根據《新唐書·黠戛斯傳》記載,東鄰骨利幹(在貝加爾湖附近),南鄰吐蕃(今藏族,當時其勢力曾伸張到天山北麓),西南是葛邏祿(原在阿爾泰山西,八世紀中葉搬遷到塔拉斯河一帶)。1710至12世紀,柯爾克孜族(紇裏迄斯)的分布地區主要是葉尼塞河上遊,但是天山地區的柯爾克孜也已經為世人所矚目。據《世界境域誌》記載,在當時的賓除勒(現在的新疆烏什縣、阿合奇縣一帶)已經為柯爾克孜族人所統治,喀什北方的(今烏恰、阿圖什的部分地區)也有柯爾克孜族。18元代柯爾克孜(乞爾吉斯)的地理分布,在《元史·地理誌·西北地附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南距大都(今北京)一萬多裏,境長一千四百多裏,橫約長的一半,謙河(今葉尼塞河)流經其境;又西南有阿浦水,東北有玉須水,都彙流於謙河;謙河再向西南流,與昂可剌河(即安卡拉河)彙合。蒙古時期的波斯曆史學家拉施德說:“乞爾吉斯和謙謙州為相鄰的兩個地區;這個地區構成一個地域。謙謙州是一條大河,這個地區一方麵與蒙古斯坦相接,它的一條邊界與秦亦赤兀惕諸部所在的薛靈哥河相接;一方麵與一條稱為昂可剌沐漣的大河相接,直抵亦必兒-失必兒地區邊境。謙謙州的一方麵與乃蠻諸部所在的地區和群山相接”。19由此可知,柯爾克孜在這一時期的分布仍然以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為中心,在阿浦水(今阿巴坎河)與玉須水(今烏魯克木河)之間,分布範圍北至葉尼塞河與安卡拉河交彙處,南至阿勒泰的唐烏梁海地區。其地域向西南方向延伸了一些。據《準噶爾概論》一書記載:元憲宗三年(1253年),旭烈兀向波斯進軍時,在天山東部地區發現了科爾克孜人,並且說他們遊牧於天山和抗愛山之間。20事實上,這時候不僅在天山、阿爾泰山有柯爾克孜人,在天山南部的山穀地帶,也有不少柯爾克孜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