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本民族中流傳的上述傳說之外,國內外學者還根據各自的研究,對柯爾克孜族的起源提出的各自的看法,比如前蘇聯著名突厥學家捷尼舍夫在《突厥語言研究導論》中介紹了關於“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四十)加附加成份複數所構成的觀點。而我國學者董文義在自己的《柯爾克孜族稱含義考》一文中則認為“柯爾克孜”是來自柯爾克孜古老的詞彙,“柯爾克(Kirk)”雖然有四十的含義,但是它還有更深層的“威武”、“盛大”、“錦繡”等意義,後綴加上有“智、善、美”等含義的附加成分(-az),逐漸演變而來。我們認為無論上述各種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對於柯爾克孜族族源還有待做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柯爾克孜族從秦漢時期的遊牧部落集團-“隔昆”、“堅昆”,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具有獨特的民族意識與特點的柯爾克孜族,是跋涉了漫長而艱苦的道路,經曆了多次興衰起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