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天仍順汝—元天順帝(1)(2 / 3)

這兄弟五人便是蒙古部落的近祖,尤其是孛端察兒蒙合裏,被稱為成吉思汗的先祖。

正史所說

傳說,雖然是曆史的一部分,但隻是傳說。關於蒙古族的起源,多數學者們認為,其屬東胡族係。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因居匈奴(漢人稱其為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它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今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公元前209年),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於擊敗。東胡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東胡族係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發、吐穀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遊牧,後從鮮卑分離出去,自號“契丹”,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侖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帶,後成立遼國。

室韋,《北史·室韋傳》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

“蒙古”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傳中稱它為“蒙兀室韋”。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了斡難河(今鄂嫩河)上遊不爾罕山(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一帶。在我國唐代史籍中稱為“蒙瓦”,《遼史》中稱為“萌古”。 中世紀時,波斯伊兒汗國宰相拉希德丁編纂了一部世界通史叫《史集》。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隻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突厥部落殺得隻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大約400多年後,部落才又興盛起來,並產生了七十多個分支,這些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在“迭兒勒勤蒙古”人當中,出了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兒帖赤那(就是神話中那隻狼的名字),以他為首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聖山)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遊牧。

綜上所述,東胡退居鮮卑山的部落為鮮卑,由鮮卑中分化出契丹,契丹北者為室韋,室韋又稱蒙兀室韋,可見蒙古是出身東胡的鮮卑人的一支。《元史·誌第一》為此明確地寫到,蒙古起源於漢唐時代的鮮卑和室韋。

據成書於成吉思汗剛剛去世不久的公元1240年的《蒙古秘史》(作者軼名)記載,孛兒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幹娶阿蘭豁阿,死後,她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為他們是從阿蘭豁阿潔白的腰裏出生的,因此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尼倫蒙古”以阿蘭豁阿最小的兒子孛端察兒為始祖(從孛端察兒尊號演化出孛兒隻斤氏),他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迭兒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被統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們是原蒙古人。

其他操蒙古語的部落,也是原蒙古人,他們中有:

塔塔兒——又譯作韃靼,曾十分強大,有六個分部,共七萬戶。居於捕魚海子(今貝爾湖)周圍。他們後來成了成吉思汗的世仇,最後被成吉思汗所滅。

蔑兒乞——居於斡兒寒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怯綠連河(今蒙古克魯倫河)下遊地區。最後也為成吉思汗所滅。

宏吉剌部——成吉思汗的睿智的老祖母阿蘭豁阿就是這個部落的人。

劄刺亦兒——有哲惕、脫忽刺溫、朵龍吉兒十個分支.遊牧在斡難河流域。

斡亦剌、巴兒忽——居住在靠西北的地方。

遼金時期,蒙古地區還有三個強大的部落:突厥語族的克烈、乃蠻和汪古。他們也都是原蒙古人。

蒙古高原,當時就是由這麼多的部落居住著,直到公元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大漠南北。

第二節 苦水裏泡大的成吉思汗

搶來一個妻子

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的開篇為: “成吉思汗的根源。”

成吉思汗的父親是尼倫蒙古的孛兒隻斤部的酋長,叫也速該。

大約是在公元1162年的冬季,也速該兄弟三人在鄂難河(今鄂嫩河)畔追蹤野兔時,發現了一道車輪印和一位婦女在雪地上尿出的小坑。很會根據野獸的痕跡追蹤打獵的也速該作出了判斷,對弟弟說:“那女人會生貴子的。”兄弟三人追蹤上去,發現了烏第河部脫黑脫汗的弟弟赤列都和他的妻子訶額侖。根據“搶親”的習慣,也速該兄弟三人打馬急追。《蒙古秘史》上記載,這時訶額侖對丈夫赤列都說:“你知道那三個人的來曆嗎?他們行色可疑,是要加害你性命的臉色啊。你如能保全性命,每個車的前座上都有姑娘,每輛幌車上都有貴夫人。你隻要保住你的性命,姑娘、貴夫人都可以得到。你以後娶了別的名字的女人,仍可以取名為‘訶額侖’的。你快逃命去吧!聞著我的香氣逃走吧!”說罷,脫下自己所穿的衫兒給他。赤列都接過訶額侖的襯衫打馬逃走了。 然後訶額侖放聲大哭。她的哭聲震動了斡難河水,震動了森林草原。她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