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都是很敏感的,女孩的依賴性要比男孩強,女孩天生就具有語言、交際天賦……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因此,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而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對此,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女孩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交到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讓女孩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在日記裏寫道:“我有個朋友叫萌萌,她爸爸和我爸爸是好朋友。星期天,我們和爸爸一起去體育廣場玩。大人們去打籃球了,我們就去別處逛逛。來到蕩秋千的地方,萌萌就坐上一個秋千蕩了起來。她蕩得好高,老秋千架子發出難聽的聲音,讓我好害怕呀!我就叫她不要玩了。可萌萌偏不聽我的話,真是讓我生氣!我就來到旁邊的草坪上看別人打羽毛球、踢足球。真是討厭,這些人說話怎麼那麼大聲,差點把我耳朵也刺傷了。更氣人的是,有一個羽毛球還飛到我頭上來,把我嚇了一大跳。嗚嗚,為什麼所有人都欺負我,連朋友都不理我呢?”
看來,這個小女孩與他人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現在社會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些競爭並不是靠個人的單槍作戰就可以取勝的。團隊精神在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獨生子女比例驟增的今天,每一個女孩好勝心都很強,都想勝過他人。遺憾的是,這些女孩大都缺乏合作意識,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這種狀況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意識的信息時代很不合拍,十分令人擔憂。
馬特洛索夫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應該幫助女孩克服自私的心理,讓女孩走出狹隘的自我空間,那樣,她們會得到更多。
首先,集體生活擴大了女孩的交往空間。女孩在家中接觸的人少,交往活動的空間也狹小,這勢必會影響女孩的交往能力,使女孩認生、害羞。而進入幼兒園後,女孩的交往對象增多了,活動空間明顯增大,女孩的交往能力也明顯增強,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
其次,集體生活還可以糾正女孩的不良習慣。許多女孩由於家長的過分寵愛,養成了許多壞毛病,如任性、挑食、隨地大小便、不用杯子喝水、不會用勺吃飯等。當女孩進入集體生活的環境後,這些毛病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得到改變。而且,集體生活給女孩提供了互相學習的環境。女孩跟教師、家長學東西有被動的心理,而女孩間的互相學習則是主動的、發自內心的,這種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女孩的發展。同時,這種環境也是一種氛圍。例如,一個女孩不愛吃胡蘿卜,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時,她會被感染,也有滋有味地吃起來。這種環境氛圍在家庭中是很難營造的。
一般來說,過集體生活的女孩,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語言、動作、思維的發展水平也較高,尤其是她們的交往能力要比由家人看護的女孩強,性格也更開朗活潑。
女孩天生是群居動物,她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她們向往擁有一個能讓自己放鬆、能給自己任務、能讓自己感到自豪的集體。
若想讓女孩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應該鼓勵女孩參加團體活動或遊戲,在活動中,鼓勵女孩擔任團體領導,鍛煉女孩的組織能力和統籌能力。女孩在和小朋友合作遊戲的時候,往往要體現出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對人際關係局麵的控製能力。多讓女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但能夠在遊戲中鍛煉她的團體合作意識,還能夠訓練女孩對人際關係的協調處理能力,女孩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容易與人相處。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女孩在集體活動中做得遊刃有餘呢?
(1)豐富女孩的課餘文化生活。讓女孩參與多種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拓寬興趣範圍。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強審美情趣,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豐富心理內容,塑造良好的寬容品質。
(2)指導女孩識別他人的情緒。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夠通過他人發出的細微信號,敏銳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要讓女孩學會利用察言觀色等手段,洞悉、辨別、評價別人的情緒,這是理解她人,與他人溝通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
(3)教會女孩理解他人的情緒。在感知、覺察她人情緒、想法和感受的基礎上,培養女孩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女孩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投射給自己的情緒並產生共鳴。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僅從“我”的角度看待她人的行為,這是現代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點,因此要幫助她們養成一種換位思考的習慣。
(4)教女孩學會關心。人際關係是人際彼此相互作用的結果。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首先就應關心別人。家長應注意培養女孩樂於了解他人、樂於幫助他人的品質,使女孩在助人的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獲得自我肯定後的自信感和樂趣。
(5)教女孩學會寬容。當她們發現朋友的缺點而產生矛盾心理時,家長應幫助她們分析朋友的特點和自身的優缺點,使她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還應讓她們懂得友情的可貴,使她們珍惜已培養起來的友情,在不違反做人的原則的基礎上接受對方的缺點,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對方改掉缺點。
(6)教女孩學會既往不咎。這絕不意味著完全忘卻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不是卑怯懦弱的表現。雖然忘卻有時也是一種逃避心靈的危險做法,但是一旦我們有了寬容的表示,那麼忘卻便是一種健康的征兆。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才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品質。
過集體生活就像是從一大堆泥沙中挖掘寶藏一樣,需要女孩容忍泥沙的肮髒,願意為挖掘寶藏而付出努力、汗水,在挖掘過程中學會一如既往地互助合作、耐心等待,主動嗬護並分享挖掘出來的寶貝。如果女孩起先就計較泥沙的缺點,憎惡挖寶的辛苦,顧慮同伴的爭搶,那麼,她就永遠也無法體會到集體生活的快樂。
讓女孩與老師正常相處
王小涵是一位表現積極、工作負責的生活委員,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她的班主任沒有認真聽取她的合理化建議,武斷地對她進行了批評,挫傷了她的工作積極性,使她對班主任產生了對抗心理。具體的表現是:情緒低落、孤僻,對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負責了。
然而,王小涵的這些變化未能引起班主任的重視,致使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上課時她不光是消極對待學習,還偶爾故意犯些小錯誤。每次犯錯誤後,班主任都采用簡單的方法處理,有時是粗暴的批評,有時是不聞不問,後來幹脆撤銷了這位同學的生活委員職務。
職務被撤銷後,王小涵的情緒更是一落千丈,上課總是遲到,甚至曠課,後來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幹脆再也不參加班級活動了。
王小涵的行為其實是青春期女孩特有的應激反應之下激動情緒的極端化表現。
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就免不了和老師交往。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哪個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喜歡上哪門課,哪門成績就好;如果與哪個老師關係不和諧也會殃及哪門課,這大概也是愛屋及烏的反映吧。
小學生幾乎都把老師當成偶像,認為老師是世界上最有學問、最值得尊敬的人。到了中學,隨著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強,初中生們漸漸學會了評價老師,對老師不再盲目地喜歡和崇拜了。有的人更是隻看到老師的缺點,說老師太嚴厲了,對學生沒有好臉色;說老師太偏心了,盡向著學習好的學生;或者認為老師太主觀臆斷,不調查清楚事實就亂批評人,等等。這些同學對老師有了意見可又不願意給老師提,怎麼辦呢?就用一些不妥當的行為來發泄,比如給老師起綽號、上課故意搗亂、當眾頂撞老師,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師生之間出現矛盾,關係緊張,其最終結果是影響自身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女孩不喜歡老師呢?
(1)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老師沒有讓女孩當小幹部,沒有給她一定的工作任務,甚至在課堂上很少向她提問,或者老師跟她從來沒有交談過。
(2)女孩對某科的學習缺乏興趣,成績不好,即使老師沒有對她批評、責備,她自認為學習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於是對老師缺乏感情。
(3)因為紀律問題或個別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過多、過於嚴厲。受到太多、太嚴厲批評的女孩,在老師麵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體驗,造成感情上的隔閡。
(4)被老師冤枉過,老師又沒有認真承認自己的失誤。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難免出現錯誤,有的女孩被冤枉了,耿耿於懷,產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緒,與老師感情疏遠。
一般來說,女孩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而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女孩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讓女孩與老師正常相處,我們應這樣做:
(1)要給女孩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女孩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女孩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女孩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女孩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2)要注意培養女孩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對其作出適當響應的一種能力),讓女孩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女孩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女孩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女孩或對老師表示不滿。應教導女孩,一方麵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麵,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會對沒有缺點的人敬而遠之。其實,根本不可能存在沒有缺點的人。
(3)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女孩。家長要了解女孩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女孩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女孩、避免女孩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女孩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女孩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當然在某一個問題或某一件事上,家長與老師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見,這時候,要避開女孩互相交換意見,而不可以當著女孩的麵各行其是。否則,會造成女孩思想上的混亂或無所適從,甚至使女孩養成兩麵派的壞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結果。特別要強調的是,家長切不可當著女孩的麵講有損老師尊嚴的話。同時,要讓女孩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得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要女孩懂得幫助別人
現在的女孩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她們在家中隨時隨地都處於被照顧的地位。她們很少有機會去關心、照顧別人,甚至她們很少想到別人,除非她們需要別人幫助。這一切看來是自然的,順理成章的。然而,這對女孩的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它不利於女孩優良品格的形成;不利於女孩長大進入社會與人共處,它會妨礙一個人學習、事業上的成功。
樂於助人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對於一個年幼的女孩來說,她們也許尚無明確的認識,不懂得它的社會意義。可是她們都極富同情心,這是培養她們樂於助人精神的基礎。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究竟有什麼區別,於是他找到了上帝,請求他帶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應了。
他們首先來到了地獄,看到的是這樣一幅景象:一群饑餓不堪的人們正拿著一根長勺拚命往自己嘴裏送東西,但是那根長勺實在太長了,比他們自己的手臂還要長,所以他們無法彎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裏,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彎曲得變形了,但還是沒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獄果然是一副活生生的慘景。
他們又來到了天堂,那個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驚呆了——天堂裏的人們也是拿著一根同樣長的長勺,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每個人把獲取的食物都舀給了坐在他對麵的那個人吃,每個人都這樣做,所以每個人也都吃到了食物。於是那個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作為中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倪萍,除了主持節目的遊刃有餘和對事業追求的執著外,她那充滿愛心的形象,亦令人難忘。當她從主持人轉向影視舞台的時候,在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成功表演,再次給觀眾留下了同樣美好的印象(主演《美麗的大腳》2002年獲第二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在觀眾的心目中,倪萍的藝術人生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行雲流水、不事張揚的人生。
倪萍的成功既非偶然,也不是運氣。談到自己的成長時,她說十分感謝母校老師的栽培,也感謝家庭親人的教誨,其中包括姥姥對自己的影響。當談到姥姥對她的教育時,倪萍動情地說:“姥姥以她最質樸最善良的品質影響著我。而今我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多麼寶貴的一筆財富。沒有多少文化的姥姥,改造了我身上的許多弱點,這些年來,我一直記得姥姥說過的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倪萍五六歲的時候,跟著姥姥住在膠東的農村。膠東的農民特別講麵子,出門走親戚,大人小孩都要穿得體麵。如果誰家的小孩沒有新衣服甚至比較好看的舊衣服都沒有,就隻好向鄰居家借,倪萍的衣服幾乎都被人借過。
有件事對倪萍來說可謂刻骨銘心。一天,倪萍的媽媽給倪萍寄來一雙小紅皮鞋,倪萍高興地舉著鞋滿院子跑,晚上睡覺前,把鞋擺在了炕裏邊的窗台上,剛躺下又忍不住爬起來再看看,不知看了多少回後才睡著。
第二天早晨,倪萍一覺醒來,發現窗台上那雙小紅皮鞋不見了,就光著腳跑到院子裏。原來,小紅皮鞋已經被借給鄰居愛麗姐了。倪萍急了:我不,這是我媽媽剛從青島給我捎來的,我還沒穿哪。倪萍哭著,想立即去要回那雙紅皮鞋,但被姥姥嚴厲地製止了……
那天中午,倪萍賭氣沒有吃飯。後來愛麗姐把紅皮鞋還回來了,但前後的紅皮子都不見了,鞋子的原樣已經沒有了。倪萍病了,為了這雙紅皮鞋病的。姥姥自然心疼,一邊抱著倪萍,一邊給她講道理:做人就要心眼好,人家就會記你一輩子,哪一家不是靠人家幫才能過好日子。人哪,就得心眼好,不管你做好事還是壞事,老天爺都能從天上看見。倪萍從沒有見過姥姥這麼認真、這麼有耐心地反複講這個道理。倪萍從姥姥的表情中揣摩出這席話有多麼重要,於是,那一幕就永遠地刻在倪萍的記憶裏了。
一年冬天,倪萍的姥姥家來了個要飯的,姥姥把飯放回鍋裏,在灶裏燒一把柴草把飯熱熱,才給她吃。臨出門,姥姥說讓她喝碗熱水再走。倪萍不解地問,為什麼對要飯的那麼好?姥姥說,她們穿得少,吃了涼的就會更冷,肚子裏有一口熱水,有時抵得上一件棉襖。人哪有不要臉麵的?要飯也實在是沒法兒。
培養女孩樂於助人,可從培養她們關心別人入手。例如,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女孩從幼兒園回家後先去問問生病的奶奶好些了嗎?媽媽下班回來,爸爸讓女孩去問問媽媽累嗎。爸爸出門辦事,媽媽讓女孩去代說一句“路上騎車要小心”。
培養女孩樂於助人,要從小事做起。例如,媽媽蹲著洗菜,爸爸就可以啟發女孩注意,並讓她送去小板凳;奶奶生病臥床,媽媽讓女孩給遞水、送藥。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報紙或其他較小的東西掉在地上,讓女孩幫助拾起。
教女孩樂於助人,還要注意啟發女孩的同情心。女孩的行為絕大多數是由感情衝動引起的,而且行為過程帶有很濃的感情色彩。那麼,在讓女孩做某件事情時,最好從啟發她的情感入手,例如“你看那位老爺爺彎腰多吃力呀!趕快幫助她把報紙撿起來吧!”這比“你應該幫助老人”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