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溫柔可愛、禮貌待人的女孩站在我們麵前,我們會不自覺地產生親近感,而培養一個這樣的女孩也是父母的心願。培養女孩講文明懂禮貌就是要使她學會親切、和氣、文雅、謙遜地說話和做事,正確有禮貌地稱呼人,熱情地招呼客人,會確切地運用禮貌語言,能有禮貌地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等等。
禮貌是女孩內心的一種氣質
有一對美國夫婦申請領養一個中國孤兒,得到批準後,夫婦倆到孤兒院去接孩子。當這個孩子要跟著“洋媽媽”和“洋爸爸”走的時候,她的一個好夥伴心裏很難過,於是這個小夥伴對“洋媽媽”和“洋爸爸”有禮貌地說:“叔叔阿姨,您能不能收養我呀?我是一個很乖的孩子!”“洋媽媽”和“洋爸爸”一時間愣住了,女孩兒接著說:“您是不是沒有錢了?不要緊,我會幹很多活。”“洋媽媽”和“洋爸爸”被感動了,他們說:“好孩子,我們回國就遞交申請,你一定等著我們,好嗎?”女孩兒笑了:“謝謝您!再見!”說著就跑進屋裏玩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這個女孩子用幾分鍾禮貌待人的真誠交往改變了自己的終生命運,為自己打開了一扇幸福的大門。
禮貌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對個人來講,禮貌是富有修養的人的重要的外在表現,對人際交往的順利與成功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禮貌教育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雖說父母都比較注重對女孩禮貌的培養,但實際效果偏偏事與願違。有很多女孩小時候都是乖巧可愛、講文明、講禮貌的,可當這些小女孩長大成人後,卻一點不留小時候懂禮貌的痕跡了。
這是因為,女孩更注重父母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更注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當父母對女孩進行嚴格的約束和管製,往往能從表麵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時候,往往會直接告訴女孩,這不可以、這樣不對!當父母粗暴阻止女孩的不禮貌行為,順從的女孩,大多不會向父母詢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們會直接選擇遵從父母的意願。
於是,表麵看來,在父母的嚴格管束下,女孩的確漸漸學會了禮貌,可實際上,在她的內心深處,她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懂禮貌、禮貌待人究竟有什麼好處。無數事實也證明,那些小時候在父母粗魯、強迫的教育下學會禮貌的女孩,往往在長大成人後會產生叛逆心理,故意說髒話、不講禮貌。在她們看來,講禮貌更多是父母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和需要,而並非一定要去遵守的做人準則。
大多數父母都有感受:自己成功的要素除了才學、機遇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彬彬有禮的風度。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父母並未有意識地主動傳授這個法寶,結果有時候讓自己很丟顏麵。
在孩子的健康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都要認真對待,不得馬虎,唯獨“禮貌待人”,裏麵既沒有難以理解的深刻道理,也沒有操作太複雜的技術要領,都是一樁樁舉手之勞、順便顧及的小事,於是很容易被父母誤解為屬於“不拘小節”之列。
禮貌待人的教育確實具有簡單易懂和簡單易行的特點,但是要養成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進而形成文明禮貌的美德,父母就必須要把它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而且要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那麼,應該如何對女孩進行良好的禮貌教育,才能讓禮貌真正成為女孩內心的一種氣質呢?
(1)父母首先要為女孩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創造一種和諧、民主、向上的家庭氣氛,父母要帶頭講禮貌,為女孩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女孩好奇心強,記憶力好,善於模仿,她們許多經驗的獲得都是從直接的行動中得來的。因此父母自己先要講文明、講禮貌,隨時隨地要用自己好的、有禮貌的言行去暗示女孩,影響女孩,帶動女孩健康向上。如請女孩幫忙拿報紙、拿拖鞋時,別忘了對她說“請”、“謝謝”;出門上班時別忘了說“再見”;不小心撞到女孩時,別忘了說聲“對不起!”進入房間時,也別忘了問她“我能進來嗎?”送女孩上幼兒園,主動向老師打招呼“你早”、離園時說“再見”等。切忌言語粗俗,整日牢騷滿腹,或對女孩粗暴無禮等不文明的行為。
列夫·托爾斯泰說:“教育女孩的實質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影響女孩最有力的方法。”所以,父母對女孩講禮貌的教育自然要先教育好自己——要有禮貌地對女孩進行禮貌教育。
(2)對女孩進行愛心教育。女孩重感情,禮貌教育一定要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使女孩發自內心地使用禮貌用語,否則便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禮貌教育的核心是愛心教育,隻有懂得愛的人才會欣賞愛、理解愛,所以禮貌教育不隻是女孩口頭上的一些禮貌用語而是使之發自女孩內心的。
正因為這樣,父母要全身心地愛女兒,關心她,同時注意培養她對夥伴的友誼感情。看到別的女孩哭了,父母引導女孩想辦法幫助。當女孩們碰撞或傷害別人時,會主動說“對不起”,交往中就會自然地懂得請求而不是爭論,當同伴有困難時也會主動幫助。
(3)對女孩學會講禮貌要進行熱心地指導。父母要教女兒和別人主動打招呼,並告訴女兒正確的稱謂,向對方介紹女孩的姓名、年齡,讓女孩有平等的意識和被尊重感。見到小朋友可以問好、拉手、拍手掌,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利用去朋友和親戚家做客的機會,給女孩示範講禮貌的行為。出門坐公共汽車時,教育女孩讓別人先上,不搶座位,在車上示意女孩給老人和抱小孩的人讓座。如果女孩果真做了,那麼得到別人讚揚的強化程度往往比父母更有效。
(4)引導女孩去感悟禮貌,而非強製地執行禮貌。女孩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培養。當父母強製地讓她們執行禮貌行為,就好比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表麵上看是成功了,實際上卻是失敗了。所以,教育女孩學會禮貌,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她去體味他人的心情,帶領她去感悟禮貌所能帶來的更加美好的東西。
姑姑來莉莉家做客,給莉莉帶來了禮物。莉莉滿心好奇,趕忙用力打開,想弄清楚裏麵包的是什麼。
媽媽在一旁看著,開始變得焦躁、緊張起來:“莉莉,住手!你弄壞禮物了!當你收到禮物時該說什麼?”
莉莉不情願地說:“謝謝!”
“對,這才是乖女孩。”
其實,莉莉的媽媽這麼粗魯地教女孩學習禮貌,效果並不好,她可以先對女孩的姑姑說:“謝謝您送莉莉這麼可愛的禮物!”相信這時候,更懂得察言觀色的小女孩會跟著媽媽的話,表達自己的感謝。如果女孩沒有那麼做,則媽媽可以在事後,隻有她們兩個人時這樣處理:“姑姑很體貼,也很周到,給你買了這麼好的禮物。我們給她寫一封感謝信或者打一個感謝的電話如何?如果她知道我們也惦記著她,她一定會很高興的。”
這種教育女孩要懂禮貌的方法,雖然比直接訓斥要複雜,但卻更具有長遠的成效。媽媽不僅給了女孩更多感悟的時間,同時還引導女孩要多考慮他人的感受,讓女孩明白“自己的感謝,會給對方帶去快樂”。這樣,讓女孩從小就擁有一顆感恩之心,顯然要比單純地學會說“謝謝”要更有益得多。
(5)不以“失禮”的方式來教育女孩“有禮”。媽媽帶著青青去朋友家聚會。“青青穿得好漂亮呀,誰給你買的?”女主人蹲下來,熱情地與孩子打招呼。青青怔怔地看著女主人,不笑也不說話,突然伸出手,一把抓住女主人的頭發,“哎喲——”女主人痛得大叫起來。媽媽“啪”地一下打了青青的屁股,青青大哭起來。聚會還沒開始,局麵就尷尬不堪:一個失態大叫,一個惱羞成怒,一個哇哇大哭。
青青媽媽用“失禮”的方式來教訓孩子的“失禮”,結果不但孩子沒有明白該怎麼做,還當場把矛盾激化了。
“失禮”教不出“有禮”,遭遇女孩子失禮時,父母要注意維護孩子的“麵子”,不當著眾人的麵直接批評嗬斥,而是把她拉到旁邊,以悄悄話的形式告訴她應該怎麼做。
(6)教女孩正確對待無禮的人。有的父母說:“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禮貌,可是受到不禮貌的孩子欺負,怎麼辦?”這確實是個問題。
女孩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當她在外麵“吃虧”或者“受欺負”的時候,家長出麵為女孩出氣或者慫恿女孩反擊,對女孩的影響是非常消極的。麵對遭受非禮的孩子,父母要保持冷靜,不急著表態,讓她慢慢傾訴,再根據孩子交往中的薄弱環節加強指導,其目的不是為了“爭口氣”或者“挽回麵子”,而是提高女孩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女孩幾句簡短的自救語句,並讓她大聲地、快速地說出來:“你幹什麼?”“老師快來!”給對方以威懾,為自己呼救。如果女孩有動手自衛的行為,要教育她“見好就收”,不能“防衛過度”,同時還要引導女孩樂意接受小朋友誠懇的道歉,培養寬容之心。
(7)適當讚許,為孩子指明言行目標。女孩沒有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常常是因為她忘記了該做什麼,如果總是挨爸爸媽媽的批評,她可能會對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如果進一步習慣了這種批評而不改正,那麼她主動學習好習慣的精神就更薄弱了。
在現實生活中,恰當地給女孩以讚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這個讚許並不是虛假表揚和一味護短,而是“預支”表揚,為她的行為指明目標和希望,增強她的信心。當女孩有點猶豫把自己喜歡的開心果給別人分享,父母故意說她是個大方的好孩子,得到鼓勵後,女孩很可能因而大方;當孩子吃飯慢吞吞的時候,爸爸故意讚許:“老師說你今天吃飯比昨天好,讓爸爸看看是不是這樣?”有時候不直接讚揚她,而是跟別人聊天時讚揚她,卻故意讓她聽到,這樣的讚許增強了真實感,女孩更樂意接受,也更增強了她行動的動力。
教育女孩使用禮貌用語
優秀的品質隻有從小加以培養,才能持久而堅定。所以,父母應該從女孩出生之日起,就培養她的禮貌舉止,從而培養女孩優秀的品質。但是,讓女孩有一個好的文明舉止就要先讓她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用於人與人交往的語言,會說不難,但是如何正確的使用對於有的女孩來說就不那麼簡單了。女孩進入幼兒園後,大多會使用禮貌用語了,可是一些女孩卻認為隻要自己說了禮貌用語就萬事大吉了,即使是自己的過錯也沒事了。
有這樣一件發生在幼兒園的事例:
一天早上剛吃完飯後,平時比較調皮的王文文哭哭啼啼地跑到老師身邊,邊哭邊說:“馬老師,李佳打我了。”
於是老師來到李佳的身邊:“李佳,是你打人了嗎?為什麼呢?”
“老師,她踩我的腳了!”
王文文委屈地說:“我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