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調查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準備階段的工作對搞好調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整個調查研究過程的基礎和起點。合理確定調查研究任務是搞好調查研究的前提,科學地設計調查研究方案是保證調查研究成功的關鍵,組建合格的調查隊伍是順利完成調查研究任務的基本保證。
調查階段。調查階段是調查研究方案的執行階段。這個方案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調查研究方案中選定的調查研究方式、方法進行材料收集工作。
研究階段。研究階段是實地調查結束後,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其主要任務是鑒別整理材料、進行統計分析和整理研究。
總結階段。總結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撰寫調查研究報告,總結調查研究工作,評估調查研究成果的全過程。
調查研究的上述四個階段,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轉化過程。這一科學程序,是根據調查研究活動的客觀規律製定出來的工作步驟,是調查研究基本原理的具體應用。
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上述的四個能力,切忌以學生的心態和身份去參加考試,要時時以公務員的角色意識去看待和解決問題,站在政府的立場去思考,隻有這樣才能在申論測驗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第三節申論能力要求及其培養
一、分析概括能力
概括材料是申論要求的第一項,通常要求應試者在全麵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麵基礎上,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形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此類題目重在考查應試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概括材料是整個申論考試的基礎,由於此後的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以及論證表述均在此基礎上進行,因此考生必須吃透材料,務求概括全麵,以免遺漏要點。
1.分析概括的原則
(1)求準
概括要準確,就是要求考生善於進行發散思考和橫向、縱向比較,即不但要對材料本身做多側麵、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和權衡,而且要將類似的材料拿來進行斟酌比較,從而找到對材料來說最為恰當、中肯的理性概括。
(2)求深
概括要有深度,就是在概括材料時,不能隻是泛泛而談,而是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體現出考生較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如果隻是看到常人也能看到的,或者隻是泛泛而談,就不能體現出自己的水平。
(3)求新
概括要新穎,就是指概括要有新意,要視角獨特,言他人之所不能言。對於沒有立意限製的材料議論文來說,從材料中提煉出並作為行文論點的觀點,不一定必須是材料的基本觀點,可以從材料中取其一端,加以生發,甚至與材料本來的觀點唱唱反調,隻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寫出新意,給人啟迪,從而也提高了文章品位。但是申論考試和一般寫作考試不完全相同,概括要新,也要慎重,不要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卻不能解決問題或新到“離經叛道”的程度。
2.分析概括的方法
(1)刪減要素法
分析概括都有一定的字數限製,其行文應言簡意賅。所以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高度的概括,就必須學會刪繁就簡,即刪掉細枝末節,保留主幹和精華。一般而言,在答題時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第一,在閱讀的過程中勾畫出文中的重要詞句。第二,將勾畫出的句子再進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語句,隻留下其主幹成分。第三,用通順的語言把留下的語句組織起來,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說,在閱讀和篩選材料時,要注意先把材料中次要的部分剔除掉,把主要部分保留下來;把材料中大量的例證剔除掉,把主要的觀點保留下來;把材料中具體的描寫、詳盡的敘述剔除掉,把中心思想、核心概念保留下來。然後把經過篩選的主要部分、主要觀點、中心思想、核心概念進行概括,形成忠實於給定材料而又符合試題要求的中心思想。最後,考生通過重新組織語言,把抽象出的中心思想用嚴密的邏輯、規範的語言、明晰的線索組織成一篇短小精悍、觀點鮮明的小短文。考生在刪削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刪去的是那些可有可無的過渡段、過渡句、修飾語,是那些大量堆砌起來的材料,是那些長篇大論的敘述和鋪墊,切忌刪去材料中的重要段落、觀點和概念,丟掉了材料中的精華,影響歸納概括的質量。
(2)關鍵句分析法
申論考試中給定的材料往往比較繁雜,但是無論材料多麼冗繁,總有一些標誌性的關鍵句在引導考生,這些關鍵句在揭示材料主旨方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把握住、把握準關鍵句是歸納概括材料的首要方法。
在尋找材料關鍵句時,應結合中心主題來理解分析。材料中的句子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而關鍵性的語句在材料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視,把握住了關鍵句,就能快速、準確地理解文義。
(3)關鍵詞分析法
對於給定材料,有時我們會感到無法下筆進行概括。這時可以將段落中出現頻率高的關鍵詞語或中心語羅列出來,然後結合文中事實或觀點把它們串聯起來。
3.分析概括的步驟
(1)分析概括的基本答題步驟
步驟一:通覽全文,確定中心
準確把握材料的主旨,對於正確概括材料至關重要。
步驟二:細讀材料,總結各段落層次大意,並進行分類歸納
在第二遍精讀材料時,可先總結概括出各自然段或各部分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後按照合並同類項的方法,對概括出的各主要意思進行整合。
步驟三:按一定的邏輯順序,考慮限製因素,落筆成文。
在分析概括時,如果題目設定了角色或身份,考生就要按照虛擬角色的口吻來說話。考生可根據自己的答題習慣調整答題的步驟,如,可把上述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答題順序進行互換。
(2)分析概括的答題模式
分析概括的答題模式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隻是一種參考性的答題。以上模式根據給定材料歸納出幾個方麵的內容或反映的主要問題,每個方麵就是一個層次,逐層概述,各層次之間具有較為嚴密的邏輯關係的各要素可根據材料內容進行組合,當然,概述的邏輯順序可以是千變萬化的,隻要層次鮮明、條理清晰地將材料中的信息完整表述出來,這道題目就成功了。
4.綜合分析
近年來,隨著考試難度的增加,分析概括類試題也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多地出現綜合型分析。目前,公務員考試出現過的綜合分析題分為四種類型:概括型綜合分析、引申型綜合分析、糾錯型綜合分析和申發型綜合分析。
(1)概括型綜合分析
概括型綜合分析,顧名思義這種綜合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這與單純的概括題有異曲同工之處,所謂同工是指都要經過概括的程序,先概括材料意義,才能做出分析;所謂異曲,則是概括題隻限於概括出材料的本義,而概括型分析則須做出進一步的整理。概括型分析的具體題型包括:
①概念分析——國考2007年存量土地和地荒,山東省考2007年慈善和公益。
②標題分析——國考沒有出現過,但是2008年天津市公考考查過。
③原因分析——2007年山東省考考查我國個人捐助率低的原因。
④目的意義分析——2007年國考中,尾礦庫綠化,空心村整治的目的和意義。意義分析還存在一個變種,2008年江西省考中,申論真題中對廣州國土局長簡文豪“非凡之禮”的意義分析,此處的分析超出了歸納概括的範圍,一定程度上偏向引申型分析。
(2)引申型綜合分析
引申型綜合分析考查考生的深度分析能力,即洞察事物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申論考試大綱中有這樣一組詞彙——主要內容、主要問題與主旨、精神。如果說主要內容、主要問題屬於事物的現象層麵,那麼主旨、精神便是給定材料所蘊含的本質層麵。引申型綜合分析要求考生通過對給定材料主要內容的了解,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想表達的主旨和精神,換句話說就是考生要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明確把握作者的潛在傾向性。這類綜合分析具體包含的題型有:
①評價分析——2009年國考中,談談“發展糧食生產的關鍵之策是提高糧價”看法,以及對“內地歡迎沿海企業內遷”的口號分析;2009年江西省考中,對“農民工提前返鄉”現象進行分析。
②啟示分析——2008年國考中,雲南漫灣水電站和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的不同啟示分析。
③理解闡釋分析——2008年國考中,G所長的講話分析;2008年河北招警考試中,孟建柱“基層民警很辛苦,非常不容易”這句話的分析。
④關係分析——2009年福建省考中,媒體與政府的關係分析。
(3)糾錯型綜合分析
判斷分析參照的是給定材料的原始表述,對比的是題目與給定材料中原始表述之間的不同。這類分析題主要通過參照對比方式,考察考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這類分析考查過的題型主要有:
①公文分析——2009年上海市公考中,對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草擬的文件進行挑錯並修改。
②判斷分析——上海市公考每年都有判斷分析題,2005年國考中也運用過這種分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