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趙鞅力挽狂瀾(2 / 3)

但是晉國麵臨的危險還未過去。

中行寅與範吉射收攏舊部後,以朝歌為基地,開始進行反撲。反政府軍又一次殺回國內,直逼晉都。中行寅和範吉射之所以在吃了敗仗後還有恃無恐,正是因為背後有包括齊、鄭、魯、衛和宋諸國的強有力支持。鄭國政府更是一馬當先,派出一支軍隊,與中行寅的反政府軍並肩作戰。

曆史開了個大玩笑。曾幾何時,各諸侯國唯晉國馬首是瞻。隻有晉國政府幹涉他國的內政,何時輪到他國來幹涉晉國的內政呢?

可是曆史又是殘酷的,強與弱不是永恒不變的,最強大的帝國也終究有凋零的一天。

晉國由盛轉衰,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過這個衰落速度是緩慢的,一百多年的雄厚積累,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在知躒和趙鞅等的指揮下,晉國政府軍頂住巨大的壓力。先是在潞地大敗中行寅與範吉射的反政府軍,俘虜重要將領籍秦和高強。緊接著晉軍乘勝追擊,又在百泉取得一場輝煌的勝利,打敗了協助中行氏和範氏的鄭國兵團。

晉國政府軍盡管連戰連捷,但是漫長的戰鬥使得雙方都有些筋疲力盡,戰局也出現了膠著狀態。

公元前494年,晉國內戰已進入第四個年頭。

顯然知、趙、魏和韓四大家族無論在兵力上還是在財力上都占上風,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對中行氏和範氏一方十分不利。

與中行氏和範氏並肩作戰的,還有趙稷及涉賓控製下的邯鄲城。邯鄲叛亂是晉國內戰的序曲,政府軍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仍然無法攻克邯鄲。在中行寅和範吉射已露疲態的情況下,邯鄲城也岌岌可危。

齊景公準備再度幹涉晉國內戰,他與衛靈公會晤後組建起一支齊衛聯軍,馳援邯鄲城。打敗了圍攻邯鄲的晉軍,並乘勝包圍晉國的城邑五鹿。

晉國內戰已經演變為一場小型的國際戰爭。

救援邯鄲成功後,齊景公在晉國的乾侯城又一次與衛、魯和鮮虞(狄)等國家政要碰頭,討論下一次的計劃。在會議上,齊景公認為必須對晉國政府繼續施壓,以緩解中行寅和範吉射的軍事壓力。會議達成協定,齊、衛、魯和鮮虞(狄)四國軍隊共同出兵,參加對晉戰爭。

在四國聯軍的猛攻下,晉軍放棄了棘蒲城。

晉國的軍事戰略向來是以積極主動著稱的,而且晉國將領也有很高超的戰略和戰術水平。麵對齊、衛、魯、鄭和鮮虞的輪番幹涉,趙鞅力主先發製人,不能躲在國門內消極防禦。趙鞅的提議得到其他將領的認同,於是他便集結兵馬,準備直接進攻中行寅與範吉射的老巢,即衛國的朝歌。

趙鞅把打擊目標直接對準朝歌,這是一步好棋,同時也是一步險招。

說好棋,是因為攻敵要害之處。黑虎掏心,一舉端掉叛軍的老巢,這才是決定性的勝利。隻要打掉朝歌,占據邯鄲等地的叛軍將麵臨被切斷外援的危險。說險招,是因為朝歌的叛軍有齊、衛和鄭等國的支持,趙鞅必須要做好以晉國一力迎戰中原諸雄的準備。倘有一絲疏忽,可能全盤皆輸。

這是一次大賭注。

但是趙鞅的運氣不錯,公元前493年,晉軍還未進攻朝歌時,傳來衛靈公去世的消息。衛靈公是反晉先鋒,他的死又引發了衛國的一場權力之爭。

衛靈公的夫人即著名的南子,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經在衛國待過,見過南子。南子是個多情的女人,她嫁給衛靈公後,還私下與老情人相會。這事讓衛國太子蒯聵知道了,太子覺得十分羞恥,便打算殺死南子。機警的南子看到太子眼神不對,趕緊逃走。太子追了上去,南子便一邊逃往衛靈公處,一邊喊道:“太子要殺我了!”衛靈公聽後便跑出來,並下令逮捕太子。太子蒯聵知道事情不成了,轉身便跑。一溜煙逃往宋國了,這是發生在公元前496年的事。

三年過去了,老邁的衛靈公終於死了,他當國君整整四十二年了。臨死前,衛靈公打算立庶子公子郢為繼承人,可是公子郢卻拒絕了。南子害怕太子蒯聵回國,便宣布由公子郢為國君,不想他還是拒絕了。這下子糟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君位總不能空著啊,怎麼辦呢?公子郢說這樣吧,前太子蒯聵的兒子還在國內,不如先立他為國君吧。

南子一聽,心裏不太樂意。因為蒯聵是她的死敵,現在立死敵的兒子為國君,對自己不利。不過如今也沒辦法,她轉念一想,反正蒯聵的兒子年幼,也就是個擺設罷了,這樣大權不是還操縱在自己手裏嗎?行,那就立個小娃娃吧。便同意公子郢的建議,這個小娃娃史稱“衛出公”。

兒子成了衛國的國君,老子卻在國外流浪,這像話嗎?前太子蒯聵當然不甘心了,他得回衛國去,可是掌權的南子怎麼會讓他回去呢?

衛國內部的矛盾給了趙鞅一個絕佳的機會,他馬上派人找到蒯聵,並說晉國可以以武力護送他返回衛國。蒯聵聽了十分高興,便欣然與晉軍同行。

公元前493年夏,趙鞅率晉軍向衛國戚城挺進。快到戚城時,天色已暗,晉軍迷路了。趙鞅憂心忡忡,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先渡過黃河,然後向南行進,就可以抵達戚城了。”趙鞅一看,卻是從魯國叛逃而來的陽虎。

自從在魯國發動兵變失敗後,陽虎逃到齊國,被齊景公軟禁。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兩度越獄,奇跡般地逃跑了。到了晉國後,他對晉國六大卿家的內鬥冷眼旁觀。最後發現趙鞅最有潛力,便前往投靠趙鞅。趙鞅雄心勃勃,他覺得陽虎是一代梟雄,收羅到門下總有一天會為自己的霸圖有所貢獻的,便收留了陽虎。

這件事傳到孔子耳中後,孔子歎息一聲說:“趙氏看來會出亂子了。”在孔子看來,陽虎這種人就是投機倒把和以下亂上之徒,趙鞅收留他一定會倒黴的。趙鞅的一些部下也有些擔心,便勸說道:“陽虎是竊權高手,您可得當心哪。”趙鞅嗬嗬一笑說:“陽虎之所以可以竊權,那是因為別人有機可乘。隻要我不給他機會,他怎麼竊權呢?”這番話,實見趙鞅之雄氣與自信,他深信可以駕馭這位桀驁不馴的奇才。事實證明,聖人孔子對政治的判斷並不一定高明,而趙鞅才是高明。這不,在趙鞅迷途之時,陽虎站出來指點迷津了。

在陽虎的指引下,晉軍終於到了戚城之下。

天色已黑,戚城的城門已經關閉,趙鞅心生一計決定要智取。怎麼智取呢?趙鞅想了一個辦法。他讓蒯聵摘去帽子,用白布裹在頭上,裝成服喪事的模樣;另外又派了八個士兵,也穿著喪服。這樣,九個披麻戴孝的人就哭哭啼啼地走到了城門下喊話。城頭上的守衛一看,這些什麼人哦?便高聲問話。蒯聵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答道:“我們是從衛都來的,老爹死了啊——”又猛號幾聲。這城頭上的人聽了覺得怪可憐的,便打開城門,讓他們進來。不想黑燈瞎火的,周圍早埋伏了許多晉兵,一起衝了進來。守城衛兵一看傻了眼了,好心辦壞事了,還是繳械投降吧。

這樣趙鞅兵不血刃,奪取戚城。

戚城位於朝歌與齊國之間,可見趙鞅的戰略便是要切斷朝歌反政府武裝與齊國的聯係。在反晉集團中,以齊、衛和鄭三國最為堅定。可是衛靈公死後,衛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衛出公年幼,政權掌握在靈公夫人南子手中。而衛出公的父親蒯聵又站在晉國一方,顯然這使得衛國政府進退兩難了,援助範氏和中行集團的重任自然落在齊和鄭兩國的身上了。

齊景公顯然也意識到了趙鞅的威脅,倘若沒有齊和鄭等國的軍事援助與財力援救,範氏和中行氏集團是撐不了多久的。麵對趙鞅的步步緊逼,齊景公必須要出手。他與鄭國政府商量怎麼支持範吉射和中行寅的反政府軍,最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即齊國人出錢糧,鄭國人出兵,援助範吉射和中行寅集團。

齊景公深知此番作戰的重要性,倘若趙鞅被打敗了,無疑齊國坐定了中原第一把交椅。為此他不惜血本,提供了一千輛車的糧食,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從齊國前往朝歌要從戚城附近通過,必須要防止糧食落入趙鞅之手。為此,鄭軍提供護送任務,由子姚和子般率領一支頗為精銳的戰車部隊押運糧草。說實話,鄭軍的戰鬥力還是不差的,並且據守朝歌的範吉射也派出一支軍隊前往接應。

這批糧食物資能否順利運抵朝歌,直接關係到中行氏和範氏集團的生死存亡。趙鞅顯然不可能輕易讓龐大的糧食車隊順利地從眼皮底下運過,因而戰爭的焦點,便集中到了這場糧草搶奪戰。

不過趙鞅卻有一個擔心。

晉國遠征軍的戰車數量並不很多,根據晉軍探子發回的情報,負責押運糧草的鄭國兵團擁有大量的戰車,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晉軍。戰車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攻擊武器,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標誌。尤其在平原地區作戰,戰車更是突顯其重要性。在內戰之前,晉國擁有的戰車數量超過四千輛,雄居中原諸國之首。然而內戰叛發後,一部分戰車被反政府武裝所控製;另一方麵,知躒有意坐山觀虎鬥。晉國的軍事力量並未傾巢而出,而主要是趙氏所屬的軍隊,這自然大大影響了趙鞅的兵力。雖然趙鞅遠征軍的戰車數量並不多,但晉國有一個優勢,即其軍事將領的指揮水平及整體作戰水平都要高於鄭國軍隊。

又是陽虎向趙鞅出謀獻計。

陽虎建議道:“敵人的戰車數量比我們多,我看最好的辦法是采取心理戰。可以把旌旗遍插在戰車上,虛張聲勢,對敵軍產生一種威懾力。鄭國士兵必定會有畏懼之心,這樣打勝仗就有把握了。”這位被稱為魯國亂臣賊子的人,確實有鬼才的一麵。腦瓜子靈活,很有計謀。

趙鞅聽後大喜,看來他收留陽虎確實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當年的投資如今取得回報了。他馬上傳令,依陽虎的建議在戰車上遍插旌旗。然後殺出戚城,截擊鄭軍護送的糧草車隊。

這時糧草車已經行抵戚城附近,朝歌的範吉射深知趙鞅必定會截擊,他也親自率領一支軍隊準備在此接應車隊。

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了。

出戰之前,趙鞅舉行了一次誓師大會。並且發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說道:“範氏和中行氏大逆不道,有違天命,殺戮百姓。想竊取晉國大權,殺害國君。而鄭國人助紂為虐,支持叛臣。與晉國君主對抗,實毫無道義。如今我威武之師,順應天命。聽從君主之號召,張揚德義之精神,為國家洗清恥辱全在此一舉。在戰場上克敵立功者,上大夫可受封一縣;下大夫可受封一郡;士可受得十萬田地;庶人工商可以享受士的待遇;奴隸可以恢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