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出兵援魯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與衛國簽訂盟約,將衛國重新拉入晉陣營中。衛國的地理位置正好夾在晉魯之間,對晉國來說,失去衛國將失去魯國。誰去與衛國交涉呢?有兩個人自告奮勇,一個叫“涉佗”;一個叫“成何”。
這兩個家夥都很傲慢,到了衛國後出言不遜,顯然不把衛國放在眼裏。衛靈公搖擺不定,他已經同齊國簽訂了盟約,可是心裏又有些畏懼晉國。特別是如今士鞅的大軍援魯抗齊,兵力強大。要是他拒絕的話,很可能遭到晉國人的報複。左思右想後,衛靈公還是決定先跟晉國簽約吧,靜看時局發展。
到了簽約時,按照規矩涉佗與成何隻是晉國官員,而衛靈公是一國之君。地位不相稱,禮儀上也是有所差別的。可是涉佗與成何卻傲慢地說:“衛國大小隻不過與我國一城邑相等罷了,怎麼能當一個諸侯國來看待呢?”衛靈公心裏很惱怒,可是又不好發作。到了歃血為盟時涉佗又故意推了衛靈公的手,表示看不起他。
這下子衛靈公忍無可忍了。
衛靈公知道朝中大臣有很多是親晉派,上一次他與齊景公訂立盟約時,許多人便心懷不滿。不要看衛靈公是個荒淫之君,其實他心裏頭還有蠻多的鬼點子。如果要鼓動國人反晉,首先就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如今晉國代表的傲慢無禮,便成了最好的理由了。
為了向親晉派大臣表示自己的不滿,衛靈公賣了個關子。與晉國代表簽約後,他便逗留在郊外,不回都城了。這些大臣很奇怪,便問他為何不進城呢?衛靈公便把晉國代表如何羞辱他的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並說道:“我被羞辱沒關係,但令國家也蒙羞,愧對祖宗。這個國君我也不當了,你們還是另選一個君主吧。”
事關國家榮譽,這些親晉派人士對涉佗和成何的做法也非常氣憤,義憤填膺地說道:“這是衛國的恥辱,不是您一人的責任。”這時衛靈公又故意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又對大臣們說道:“晉國代表還跟我說,讓我的兒子及諸大臣的兒子到晉國去當人質。”這不分明是對衛國的不信任嗎?這下子,連最鐵杆的親晉派人士也不敢吭聲了。
衛靈公從大家臉上的神情中看出反晉的時機成熟了,便召集國人集會。在大會上,衛靈公的親信王孫賈問眾人:“假若我們背叛晉國,要是晉國五次出兵討伐,會有什麼後果呢?”大家紛紛表態說:“即便晉國發動五次進攻,我們仍然有力量繼續抵抗。”
看來衛國人還是蠻自信的。
聽到這裏,衛靈公竊喜,現在國人親晉的心態已經完全轉變了。這時候王孫賈便充滿激情地說:“既然這樣,我們就跟晉國斷交。要是實在抵抗不了,再交出人質不遲。”大家紛紛舉手叫好。
這樣,衛國正式與晉國決裂。
晉國總司令士鞅對衛國的突然轉向大為震驚,他想采取補救辦法挽回與衛國的關係,但衛靈公驕傲地拒絕了。
事到如今,晉國不惜一戰了。
公元前502年秋季,晉軍總司令士鞅揮師攻打鄭國,圍攻蟲牢。之後又折向衛國,對衛國發動軍事打擊。
為了夾擊鄭國與衛國,士鞅又要求魯國政府出兵攻打衛國,魯國大夫季桓子和孟懿子率軍隊殺入衛國。此時鄭國與衛國已經分別同齊國建立同盟關係,由於晉魯的施壓,這兩個國家迅速團結起來。鄭國政府與衛國政府在曲濮達成盟約,這樣,齊、鄭和衛鐵三角同盟正式建立。
三國同盟的形成宣告了北方以晉國為主導的格局已經完全被破壞,晉國的霸業陷入低穀,而齊國的地位則穩步上揚。
隨著鄭國和衛國的相繼離去,魯國成為晉國最重要的盟友。可是魯國的政壇並不平靜,這個禮儀之邦的內政已經混亂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