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反晉聯盟(2 / 3)

衛靈公對晉國早心懷不滿,可是衛國親附晉國多年,一直是晉國堅定不移的追隨者,親晉派勢力在國內根深蒂固。要背叛晉國,勢必要遭到大臣們的強烈抵製。怎麼辦呢?這個衛靈公,從他得到的諡號中就可以發現他是個荒淫之君,肚子裏的歪點子多。他想來想去,想出一個狐假虎威且借刀殺人的伎倆。國內親晉派以大臣北宮結為領袖,衛靈公要叛晉附齊,首先得除掉這個眼中釘。他假意派北宮結出使齊國,又暗中跟齊景公打招呼。齊景公心領神會,在北宮結出訪齊國時突然將其逮捕,並派出軍隊兵臨衛國以震懾衛國的親晉派。這時衛靈公便召集群臣,宣布要脫離晉國聯盟,加入齊鄭聯盟。這些大臣們雖然大多不願意親附齊國,可是現在齊軍兵臨城下,也隻能勉強捏著鼻子不吭聲了。

這樣衛國與齊國結盟。

不過齊景公還是遇到了小小的挫折。

策反魯國失敗了,其實這也並不意外,齊魯曆史恩怨並不是一夕之間可以化解的。自春秋以來,兩國爆發過無數次的邊境衝突。總的來說,魯國是十分被動的,因為其軍事實力遠遠不如齊國。在魯國有難時,晉國總是施予援手。因此親晉成為魯國的一項長期國策,也是保全國家的最好辦法。

恩在先,威在後。齊景公恩威並施,先是把鄆和陽關歸還了魯國。可魯國還不肯結盟,那就別怪我手下無情了。

齊國軍隊很快便攻入魯國,這是對魯國的一次警告。

可是魯國人仗著有晉國撐腰,居然自不量力地對齊國發動報複之戰。公元前502年春季,魯定公親自率領大軍圍攻齊國邊境城邑陽州。可是魯國軍隊的紀律確實太差了,大家並沒有急著攻城,反而懶洋洋地坐著聊天。當時魯國有一名勇士,名叫“顏高”。他有一把強弓,大家便拿他的弓來當話題,討論說:“顏高這把弓,至少要有六鈞(一百八十斤)的力才使得了。”有些人不信,便紛紛搶著看,亂哄哄地一片。城上的齊軍一看,正好可以趁亂出擊。便一窩蜂地殺出來,魯軍大敗。魯軍將領冉猛一看頂不住了,假裝腿部受傷乘機先溜了,這樣懶懶散散的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呢?

吃了敗仗後魯定公還不服輸。

幾個月後魯軍卷土重來,又越境攻打齊國邊邑廩丘,這次還帶來了攻城的衝車。借著衝車的威力,魯國人攻破了廩丘的外城牆。齊國守軍一看外城被攻破,索性放馬殺出來,與魯國人展開肉搏戰。這時魯軍嚇壞了,撒腿便溜。溜得最快的又是那個叫“冉猛”的將領,他急匆匆地從督戰的陽虎身旁跑過。陽虎假裝沒看到他,隻是大聲說:“要是冉猛在這裏,齊軍一定會敗北的。”冉猛一聽,心裏頗為得意。一時間不由湧出一股英雄氣概,便停下腳步,轉過身又衝向齊軍。陽虎的激將法有點效果,不料冉猛一股腦兒地往前衝時卻發現別人都在跑,心裏犯嘀咕了:“我出什麼風頭啊,人家一稱讚我,我尾巴就上天啊。這樣送命可不值,還是跑吧。”於是他來了一次假摔,假裝被絆倒了。然後嘛,就受傷了,一瘸一拐地逃了。陽虎看了後大罵道:“他娘的,都是裝出來的。”

打仗都弄虛作假,那打不贏也就是正常了。

魯國人自不量力,齊景公可不客氣了。

齊國大軍反客為主,攻入魯國。魯定公慌了手腳,唉,早知如此,何必去惹齊國呢?沒辦法,隻得向晉國求援了。

晉國很明白魯國的地位,自從晉文公開創霸業以來,中原聯盟從未像今天這樣脆弱。齊國已經同衛國和鄭國簽訂同盟條約,而且還控製了鄰近的小國。一旦魯國也被齊國拉攏,那將意味著晉國的勢力被掃出東方,這豈是心高氣傲的晉國人所能忍受的?

很快晉軍總司令士鞅便做出決定,出兵援助魯國。

晉國的出兵,使魯國局勢轉危為安。但士鞅卻對時局深表擔憂,齊國勢力擴張得太快了。如果不能全力遏製,連魯國都可能被納入其勢力範圍。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晉國人深明此道理。但他們在進取的態度上越來越保守了,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霸氣,他們的精力都消耗在內部鬥爭中了。在平定欒盈叛亂中有著過人表現的士鞅,如今已經榮升為晉軍總司令,他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