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楚靈王之死(1 / 3)

毫無疑問,楚靈王是一個好戰分子。

滅掉陳和蔡兩國之後,他下令在陳、蔡兩地,以及北部的不羹(包括東不羹和西不羹兩城)重新修築堅固的城牆。每座城池配備一千輛戰車,四座城池總計有四千輛戰車,從這個數量可以看出楚國軍事力量之強大。

楚靈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他問右尹子革:“以前諸侯害怕晉國,疏遠我國。現在我們在北方四城便擁有四千輛戰車,你看諸侯是不是會怕我了?”

子革討好他說:“光是這四座城池的力量就讓人害怕了,何況是整個楚國呢?他們一定會害怕的。”

確實,此時楚國的力量是令人畏懼的,其對手晉國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兩年後(公元前529年),晉國出動四千輛戰車在邾南大閱兵,以威懾諸侯,這似乎是對楚國人施壓於中原諸侯國的一種回應。

但楚靈王還是有一種失落感,因為在與吳國的交鋒中,楚國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不僅如此,原來投靠楚國的徐國反倒投靠了吳國。在五年前(公元前536年)的討伐徐國的戰爭中,楚軍被吳國人打得大敗,對楚靈王來說這是恥辱。

雪恥的機會來了。

如今北方四城高高聳立,北線無憂,楚國可以心無旁騖地投入與吳國的戰爭中了。當然首先要滅掉徐國,報一箭之仇。

滅蔡後的第二年(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派蕩侯和潘子等將領,出擊徐國。他自己則屯兵於乾谿,作為前鋒軍隊的後援。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楚靈王沒有意識到巨大的危險正在臨近,危險不是來自吳國或其他外部的力量,而是在楚國內部。

在楚靈王親征徐國時,楚國內部爆發叛亂。

這場叛亂蓄謀已久,起因是楚靈王得罪太多人了。自從楚靈王即位後,一味對外擴張。內政則采取高壓手段,早已引起一批臣僚的強烈不滿。被楚靈王迫害過的薳居、許圍、蔡洧和蔓成然四家組成聯合陣線,暗中策劃叛亂。如今楚靈王離開首都親征徐國,正是發動叛亂的最佳時機。

參與叛亂的人中,甚至還有一名越國大夫,他叫“常壽過”。以前常壽過曾代表越國參加楚國主持的國際會議,在會議中遭到楚靈王的羞辱,因此他也帶著一批人前來為反靈王陣線助威。

叛軍偷襲固城,攻克息舟,並修築城堡準備與政府軍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蔡國複國主義運動沉渣泛起,最後與楚國國內的叛亂彙合成一股洪流。

蔡國複國運動的關鍵人物是觀從。

觀從原本是楚國人,他的父親觀止在楚康王當政時被處死。他便流亡到了蔡國,並且在蔡國大夫朝吳手下當差。蔡國被楚國滅亡後,觀從一心要拯救蔡國,爭取二次獨立。當他聽到楚國爆發反政府叛亂時,十分激動,便對朝吳說:“機不可失,如果不爭取獨立,蔡國將沒有複國的機會了,請讓我試一試吧?”

自從被楚國吞並後,蔡國改為蔡縣,最高長官由楚靈王的弟弟熊棄疾擔任。要謀求蔡國獨立,就必須要得到熊棄疾的支持。

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熊棄疾不僅是楚靈王所信任的人,而且也是滅陳與滅楚之戰中的楚軍總司令。想要策反熊棄疾,可能嗎?朝吳對此深表懷疑,可是觀從是個意誌堅定的人。隻要有一線希望,他就不會放棄。

首先要讓楚靈王的兩個政敵返回國內。

這兩個政敵,其實也是楚靈王的弟弟,即子幹(公子比)與公子黑肱。當初楚靈王發動政變奪權時,子幹逃到晉國;黑肱逃到了鄭國,到現在已經流亡十二年了。

觀從偽造了一份蔡縣最高長官熊棄疾的文書,大意是說準備推翻靈王的統治,希望兩位哥哥能回來協助。子幹與黑肱兩人看了後信以為真,便滿懷希望地前往蔡縣。可是他們沒有見到熊棄疾,卻見到一張陌生的麵孔……

觀從這時已經秘密組織了一支複國軍,但他位卑言輕,要有人出麵主持大局。子幹與黑肱是楚國王子,身份尊貴,有號召力。況且兩人都是楚靈王的死敵,自然成為主持大局的人選。可是子幹與黑肱卻不幹,在他們看來,這支微不足道的複國軍,要對抗強大的楚國政府軍那是癡人說夢。

不幹也得幹,觀從一聲怒吼。

在觀從的武力脅迫下,子幹與黑肱兩人被迫同意與觀從組成統一戰線。

複國軍開始行動了,義勇軍偷襲蔡縣最高長官熊棄疾的府衙。當時熊棄疾正在吃飯,忽然見一大群人衝殺進來,心裏嚇壞了,把碗筷一扔,從後門逃走了。

觀從這個人頭腦靈活,擅長搞陰謀。他進了府衙後,便在地上挖個坑。殺了一頭牲口,放進一份事先準備好的偽造盟書,這是春秋時代盟誓的標準程序。辦妥之後,他召集市民,宣布說:“蔡縣最高長官已經召回子幹和黑肱兩位公子,並且立了盟約。準備把他們送回楚國,以武力推翻現在暴虐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