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窮兵黷武(1 / 3)

南方的雨季過去了,秋高氣爽,收獲的季節又來臨了。

楚靈王也要把這年的秋季當做自己軍事的收獲季節,他不經意之間流露出得意忘形的表情,如今他轄下的這支軍隊陣容實在太強大了。除了一直笑傲江湖且令人聞風喪膽的楚兵團之外,還有其他諸侯國拚湊起來的聯合作戰部隊。旌旗獵獵,一路向西,殺奔吳國。

楚靈王此行的目的是拔除吳國的朱方城。

朱方城的主人並不是一個吳國人,而是一個齊國流亡的政客。誰呢?就是曾在齊國政壇叱吒風雲的慶封。自從齊國四大家族聯手,打垮了慶氏集團後,慶封被迫逃亡到了吳國。在吳國受到了禮遇,吳王將朱方城賞賜給他作為封地。這個慶封倒是頗有本事,他有生意頭腦,會理財,很快就富可敵國了。

當然吳國政府把朱方城賞賜給慶封,也有自己的意圖。

慶封在齊國當權的時間很久,垮台之後,其黨羽很多都逃到外國。這樣他在各國有很多眼線,吳國政府就是利用慶封這夥流亡政客,搜集各國的軍事情報,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的軍事情報。慶封到底是出賣什麼軍事情報給吳國呢?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據筆者推斷,除各國的軍事部署、兵力、武器配置等情報之外,可能還有軍事技術情報。吳國原本是一個軍事技術很落後的國家,巫臣出使吳國時帶了三十輛兵車。吳國人看得目瞪口呆,可見其技術之落後。可是到春秋晚期,吳國的軍事技術已是一流水平。其鑄劍(鐵劍)技術最好,水師也最強大。當時鑄鐵技術最高的國家有晉國和齊國,而水師發展最早的是楚國,因此有可能吳國政府通過慶封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技術情報。

正因為如此,楚靈王把伐吳的目標鎖定在朱方城,就是要消滅慶封集團,掐斷吳國的軍事情報來源。

慶封的本事,也就是搞搞政治陰謀、斂斂財和搜集情報。說到行軍作戰,卻非所長。楚靈王派大將屈申率前鋒部隊猛攻朱方城,慶封哪裏抵擋得住,很快城池被攻破。他本人被楚軍俘虜,跟隨他的齊國流亡分子則被一網打盡。

看來齊景公應該給楚靈王寫一封感謝信了,為齊國政壇除去了一大隱患。

楚靈王首戰得勝,非常高興,準備公開處死慶封以鼓舞士氣。

慶封被五花大綁,拉在馬車上示眾。這個可憐的家夥,想當年在齊國作威作福時,何嚐想過自己的結局是這樣呢?楚靈王有意要羞辱他,故意在處決之前拉出來遊行。不僅要遊行示眾,而且還強迫慶封本人要高聲認罪,要他這樣喊:“我是齊國大罪人,我殺害了自己的國君。還欺負國君的孤兒,強迫大夫們要服從於我。”說到這個遊街示眾,自我批鬥,不禁讓人聯想到“文革”中的紅衛兵小將對“地富反右壞”分子的批鬥。不過這不是他們原創的,因為兩千多年前的楚靈王就想出這個花樣了。當然,紅衛兵小將還是有所發展的。因為楚靈王並沒有給慶封戴高帽,至少史書中沒有記載。

楚靈王想羞辱慶封來立威,不料事情並不如他想象的。慶封雖然要被處死,可是你把我拖出來遊行,我就要報複一下。你不是要我喊嗎,那我就喊吧,他憋足勁高喊道:“王子圍是大罪人,他殺了自己的國君,篡位奪權,還強迫各諸侯國屈服於他。”

楚靈王一聽,哎,慶封居然用這個機會來痛罵自己。這還了得,自己豈不在諸侯國軍隊麵前出醜了。情急之下,他趕緊下令遊行取消,立即處死慶封。

本來想立威,結果出了大醜,這就是楚靈王的鬧劇。

攻克朱方城後,楚靈王並沒有繼續深入進攻吳國。而是率聯軍一舉消滅了附近一個小國,即賴國。這又是一次以強淩弱的非對稱性戰爭,戰爭沒有任何懸念,賴國投降了。

賴國國君披頭散發,讓人把自己反綁了。口裏含了一塊玉璧,出城來降。隨行的官員光著膀子,抬著棺材跟在後麵。

楚靈王不知道要怎麼辦了,他問身旁的伍舉,伍舉對他說:“以前楚成王攻伐許國時,許僖公也是這樣來請降的。成王親自給他鬆綁,收下玉璧,燒了棺木,以示接受投降。”看來楚國雖然向往中原的禮儀文明,但對這種複雜的東西,還確實有點弄不明白。

吞並賴國後,楚靈王下令動員民眾在賴國的土地上修築城池,想將其作為進攻吳國的一個橋頭堡。

楚靈王的這次東征,盡管取得破朱方和滅賴國的勝利,卻把楚國又一次拖入了吳楚戰爭的泥潭中,顯然雄心勃勃的楚靈王嚴重低估了吳國的軍事力量。

吳國的反擊速度快得驚人。

對於楚國人所說的吳國政府利用慶封竊取軍事情報的說法,吳王餘祭發表講話宣稱:“慶封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吳國的,吳國把他封在朱方城,隻是表明我們不仇視有才之士。”

楚國在秋季發動侵吳戰爭,吳國在冬季便展開大規模的報複行動。

楚兵團以驍勇而著稱,而吳國兵團之勇猛比起楚軍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刺骨的寒風中,吳國軍隊越界作戰進攻楚國本土,接連攻下棘、櫟和麻三座城邑。楚國為之震動,楚軍在夏汭、鍾離和巢邑一線構築防禦工事,以防備吳軍的繼續深入。

這一年冬季,氣候有點反常,楚國東部發生嚴重的水災。這次水災迫使吳國軍隊放棄了進攻,同時楚國在原賴國的築城工程也被迫停止。

此時九州大地上的戰爭已經從中原戰場轉向了東南戰場,吳楚之間的戰爭成為春秋末期最激烈的戰事。

為了打敗吳國,楚靈王花了一年時間做精心的準備。

公元前537年,楚靈王發動第二次伐吳戰爭。

楚軍的陣容堪稱強大,除了楚兵團外,還有七個諸侯國派出軍隊助陣,這七個國家是蔡國、陳國、許國、頓國、沈國、徐國和越國;除此之外,還有東夷蠻族軍隊。

雖然楚軍來勢洶洶,但吳國可不是好對付的。吳國軍隊厲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第一是非常勇猛,當時吳國還是個半蠻族國家,不脫野蠻色彩,崇尚勇武;第二,吳國一直以來對付楚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講究機動靈活,在戰術上頗多創新。雖然相關的史料缺失,但吳國後來能產生孫武這樣偉大的軍事天才,絕非偶然。

得悉楚軍東進的消息後,吳國實施了一係列佯動。楚國大將薳啟彊一看,吳軍出動了,可又不是衝著楚軍來的。他不禁心裏嗬嗬一笑,吳軍肯定是畏懼楚軍的強大,不敢來交戰了。於是他下令部隊火速前進,跟蹤追擊。他一路追蹤到了一處稱為“鵲岸”的江邊,隻顧著追趕敵軍,無意間露出了破綻。其實吳軍正是以運動戰的方式牽著楚國人跑,然後伺機反擊。薳啟彊的部隊根本沒有防備,被吳軍打得丟盔卸甲,狼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