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山古建築曾經有伏羲殿、女媧宮,形、道、神三教的教堂、太極八卦亭、玄女牡丹亭、柴敦嘴焚香台、吳王太平殿、妙莊王碑陵等。
《水經注》引用古籍《開山圖》記載:“仇池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
宋代羅泌《路史》記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仇池山主峰伏羲崖。
我是相信伏羲出生於西和仇池山,還是出生於卦台山演繹八卦的天水秦安呢?
《水經注》記載仇池山:“仇池絕壁,峭峙孤險,登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州餘裏,羊腸盤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
仇池山上現有居民百餘戶,有盤山公路直通山頂,山上地勢平坦。
狗吠雞叫,仇池山的雪恍恍然堆到了日頭的鬢際。那一年的年末我去仇池山,看見一樹一樹的冰掛,恍然間讓人感慨上千年的曆史,不過這一樹和那一樹之間。越野車上山打滑,隻好半途遺憾回返。下山,汽車又開了20分鍾,唐代詩人杜甫《秦州雜詩》之十四:“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白雲邊——就是還沒出西和縣古仇池國界。
冬日的田地空空蕩蕩,我的心空空蕩蕩,空空蕩蕩的心上,隻剩下收獲後的麥茬,讓我想象一台轟轟隆隆的拖拉機,真實地,翻耕著這塊西漢水流過的土地。
宋代詩人蘇軾曾在陝西鳳翔任判官,距離仇池山並不太遠,但卻始終沒有機會親臨仇池,但他心所向往,寫有《仇池石》《和陶讀山海經》《見和仇池》等詩,抒發了對仇池的情思。《壺中九華詩》:“賴有石盆作石供,仇池玉色自蔥蘢。”還有一首《壺中見九華詩》:“我念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兩首詩中所說的“仇池”,並非指仇池山,而是指他收藏的一塊“仇池石”,該石也並非出自仇池山,而是嶺南玉石,乃蘇軾表弟所贈雙石,其一為白玉,一為綠玉。玉石呈現出一派山色迤邐、雲高孤險的景致,蘇軾尤為喜愛,遂以“仇池”命名。由此可見蘇軾對仇池山的熱愛,就連他的隨筆小品集也名之以《仇池筆記》。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而舞。”
據考證,常羊山就是仇池山。刑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因和黃帝相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沒頭的刑天兩個乳頭當眼睛,肚臍當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繼續廝殺。刑天名字的意思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黃帝,刑天表示要殺戮黃帝以複仇。
刑天給人感覺像是後世樊噲、程咬金、李逵一類人物的榜樣。
令“小兒啼哭止”的楊大眼,比起刑天,可謂現實版傳奇。
我國書法史上有一名碑《楊大眼造像記》,全稱《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簡稱《楊大眼》,該碑用筆方峻,筆勢雄奇,刻於北魏時期,位於河南洛陽龍門,是“龍門二十品”之一,與《始平公》《孫秋生》《魏靈藏》合稱“龍門四品”。
宣武帝初年楊大眼奉命南伐,連拔五城,斬南朝輔國將軍王花。楊大眼凱旋,遂發願開龕。造像記所刻文字歌頌了北魏大將軍楊大眼功名顯赫的一生。
康有為稱讚《楊大眼造像記》“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或者是康有為想起楊大眼的生平軼事了,不過,還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
仇池,這是一片自古以來就時有奇跡發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