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黑龍江省《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的報道,並加編者按。按語發表了毛主席關於幹部下放勞動的指示:“廣大幹部下放勞動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中共中央辦公廳根據毛主席的這一指示,於1969年1月在江西省進賢縣創辦了五七學校(因為參加勞動鍛煉的既有幹部還有職工,故不稱幹校而稱學校)。
1973年10月初,毛主席對汪東興說:“從江青那兒出來的那兩位小同誌(指我和周金銘),到你辦的那個五七學校去鍛煉,他們都是北方人,不知道大米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叫他們熟悉熟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
1973年10月11日,中央警衛局副局長鄔吉成把我們送到北京火車站,上了南去的火車。火車行駛了37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進賢縣火車站。然後,步行了十幾裏路,到了五七學校七連(1974年七連與五連合並成了二連)。五連、六連、七連都是種水稻的,又稱五七田連隊。我們到達連隊時正好趕上收秋水稻,一天都沒有休息,第二天就下田割稻子。那時,割稻子大部分是用人力割,少部分用收割機割,目的是為了勞動鍛煉。我在老家時割過麥子,雖然割麥子與割稻子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我有一點基礎,比別人割得並不慢。有一位老五七戰士叫沈永金,他的年齡雖不比我大,但他到五七學校比我早四年,他又是南方人,割稻子是一把快手,我敢於和他比賽。
水稻的收割、脫粒、晾曬、入庫等過程我們都參加了。
冬天的勞動主要是平整土地,修補水渠,種紅花草(作肥料),種油菜。除此以外的時間是政治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批判林彪的反革命路線及其罪行;學習毛主席對柳河五七幹校的重要批示和其他五七指示:“你們在機關工作的一些人,不懂工,不懂農,工作太單純。你們機關要辦一兩個小型工廠,學點生產知識。”“現在一麵學習,一麵生產,將來一麵作戰,一麵生產,這就是抗大的作風,足以戰勝任何敵人的。”毛主席專門談到中央辦公廳五七學校時講的幾句話:“告訴同誌們,勞動也是一課。要熟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辦五七學校是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的好形式。”“辦好一項事業,是不容易的。方向、路線對了,就要有決心,有毅力,堅持下去。”“要想得遠一些,學校自己要儲糧食,備戰、備荒。”“五七學校自己沒有糧食吃,沒有油吃,沒有肉吃,沒有菜吃,那還有什麼優越性呢?”
五七學校還組織五七戰士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兩個務必”,號召並養成“三個一輩子”的思想,即:謙虛謹慎一輩子,艱苦奮鬥一輩子,勞動鍛煉一輩子。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學校種糧食,全校要種900畝雙季稻,1700畝單季稻,總產量達到2500萬斤。主要種植高產優質水稻。我們自己種菜、養豬、種蜜橘、辦工廠(這個工廠生產晶體管,有一些軍工合作項目,還有農業機械的生產和維修),生活達到自給自足,還有大量剩餘,支援了國家建設。還到山上打石頭,賣到上海,賣了100多萬元,全部交給了國家。
第二年的3月,農忙季節又來了,育秧、耕地、耙平、灌水泡田、春插。插秧時,人插和插秧機插的比例是三比一,大部分是人插。我患有腰肌勞損疾病,彎腰時間長一點,就疼得受不了,插秧是我的弱項,所以,我就自告奮勇運秧,用扁擔挑,用人力車拉。雖然很辛苦,但是很愉快,大家你追我趕,幹得熱火朝天。
1974年4月18日,我寫了一首打油詩:“頭頂烈日踏泥潭,鼓足幹勁流大汗。為了革命來鍛煉,再苦再累心裏甜。”